原创何龙飞用心用爱迎端午
用心用爱迎端午 文|何龙飞 又是一年端午到,我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那些用心用爱迎端午的情景纷至杳来。 端午包、吃粽子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一项民俗。记得小时候,母亲便懂得这些理,把包粽子作为迎端午的要事来抓,一则可以改善全家人的生活,二则可以练习她的手法。于是,母亲忙碌开来,洗粽叶、泡糯米、备麻线、筲箕、筷子等,有条不紊。万事俱备后,就该包粽子了。只见母亲在桌子脚上系好麻线,把粽叶卷成锥筒状,往里面装糯米,再用筷子轻搅,尽可能让糯米实贴、多装;一手握锥筒下部,一手折叠粽叶盖住锥筒顶部,最后缠绕麻线固定好锥筒上部。至此,一个粽子包成了。再继续操作下去,一串串粽子吊于桌子脚上,煞是显眼。母亲包粽子很用心,我和弟弟看得很认真,特别是想到煮熟的粽子分外飘香,吃起白糖棕分外可口,禁不住垂涎欲滴。这时,母亲总是告诫我们:“克制一下,到了端午那天,保证让你们吃个够!”可我们坚持要早一点吃粽子,盯着粽子直流口水。哎!母亲叹息一声,心软了,用剪刀剪下部分粽子下锅烧水煮熟,解了我们的馋。自然,其余的粽子都被母亲妥善保管起来,除自家吃外,还要给远在三十里外的外婆家送去,以敬孝心。 石菖蒲、艾草、坐钻藤、千里光、蛇壳子等也是母亲迎端午的必备品。她以为:石菖蒲、艾草等挂于大门口墙壁上,可以驱虫避邪,洗澡后,还可清热、防治皮肤病。所以,母亲为了全家人的健康着想,每年端午前都会到坡上、沟边扯那些东西回家派上用场。挂、洗完毕,母亲心底才会释然,然后双手合十,闭上双眼,为一家人虔诚地祈祷。目睹此情此景,渐渐懂事的我们禁不住潸然泪下,决心努力学习、走出大山,以感恩母爱。 到了外出读书的年月,我们很少看到母亲包粽子了,只是在端午前夕怀想母亲劳作的身影,憧憬那些可爱的粽子。事实上,母亲勤劳得很,每年都会包粽子迎端午,而且创造性地包出了“状元粽”、“腊肉粽”、“豆沙粽”、“黄豆粽”、“大枣粽”等。待到我们抽时间回家享用时,母亲的脸上会露出欣慰的笑容,一个劲地叫我们多吃点。吃着母亲的爱心粽,我们打心眼里佩服她的手艺,在心底默默地发誓:必须奋力学习,取得好成绩,以不愧对母亲的良苦用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母亲爱心粽的激励下,我和弟弟先后考上中专、大学,实现了人生的夙愿。那时,母亲的粽子成了喜迎端午的标志,成了我们前进、奋斗的动力,成了温暖我们的如蜜的母爱。 转眼间,参加工作后的我找对象一事成了老大难问题。母亲也很着急,托人牵线搭桥,终于为我物色到了一个理想人选。见面后,双方均满意,坠入爱河。怎样使儿子的爱情更稳当?母亲依然包粽子迎端午,还给未来的岳母家送去不少。真诚与爱心满满,感动了那位姑娘及家人。不久,水到渠成,我和姑娘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了却了母亲的心愿。于是,我对母亲及粽子的感激与时俱增。 时光飞逝如电,今年的端午已悄然来临,母亲依旧会包粽子、挂菖蒲、洗艾草等,迎接端午的到来。尽管父亲生病住院,注定不能在家陪她迎端午,儿子们也远在他乡,但母亲会挂念父亲、祝福我们,以特有的方式迎端午。我呢?会打个电话,会通过邮局给母亲寄回一包礼品粽,像母亲一样,乐用爱心迎端午,以求问心无愧。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涪陵区作家协会理事,著有散文集《松荫荷韵》、《种瓜种豆种文字》,获得重庆新闻奖、涪陵区乌江文艺奖等奖项50余项) 文章底部开通了评论功能,快去参与评论吧! 《原创》专栏欢迎读者们投稿,有关投稿细则如下: 投稿邮箱:aiwenyi01 .点滴型白癜风应注意北京中科医院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erfeng.com/scpxw/1931.html
- 上一篇文章: 美文端午感怀
- 下一篇文章: 有人在九和乡抓老鼠他们要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