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端午感怀
.bizsvr_0{background-color:rgb(,,);box-sizing:border-box;}.bizsvr_1{box-sizing:border-box;}.bizsvr_3{white-space:normal;box-sizing:border-box;}.bizsvr_22{border-top:1pxdashedrgb(,,);box-sizing:border-box;}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是唐代诗人文秀赞美的《端午》诗。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端午节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插艾草、薰苍术、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在屈原故乡秭归有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前后长达20天,以此隆重纪念屈原。老舍的七律《端午》:“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节分端午为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公元前年,“行呤泽畔,形影枯槁”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湖南汨罗江完成那悲愤的一跳之后,汨罗江从此引起世人注目,端午节因此注入了崭新的内容。据传,屈原投江以后,当地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沿着汨罗江顺流搜救。但几天过去了,仍然不见他的踪影。他们在确定屈原可能以身殉国后,用自家种植出的粗米和蓼叶做成粽子,再划着小木船抛洒到江中喂鱼虾,不让鱼虾对他的遗体造成侵害。在抛洒粽子的过程中,当地老百姓争先恐后,场面十分壮观。从此以后,汨罗江两岸群众吃粽子、划龙舟成了纪念屈原最好的方式,也成了端午节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习俗,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广为流传,千百年来端午节吃粽子就成为人们寄托哀思的一种方式,流传后人。 端午节也是劳动人民喜爱的节日,记得小时候,每年端午节这些天,母亲就要起一个大早去割艾蒿、石菖蒲檫在门的两边,说是能扶正祛邪,还能入药以减少人们的病痛。然后,摘些绿莹莹的蓼叶回家包粽子;母亲提前要买好红枣、花生、江米,于端午节前一天把江米用水浸泡,把红枣、花生也用凉开水泡发得圆滚滚的,仔仔细细地把蓼叶搓洗干净,待吃过晚饭,开始包粽子。母亲先教我们把蓼叶在掌心摊平了,卷成圆锥形,然后用勺子把白生生的江米,红彤彤的大枣,圆滚滚的花生放进蓼叶里,再把蓼叶对折,层层包裹之后,用白色的棉线把粽子扎紧。粽子包好后,通常已近半夜,我们早已困得睁不开眼睛,沉沉睡去后,母亲却不能睡,她要把粽子连夜煮熟蒸好,第二天起来就可以吃到焖得香香透透的粽子。粽子蒸好后还要给门中所有的叔伯、亲戚都送上些,让大伙互相品尝。到了中午,自家在摆上满满一桌丰盛的菜肴;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父亲给每人斟上一盅雄黄酒,慢慢品尝菜肴喝着雄黄酒,吃着香烹烹的蓼叶粽子,真是其乐融融,无与伦比。 到了晚上,母亲熬上一大锅放有艾蒿、石菖蒲水,让我们每个人都洗澡,说能起到健身强体的作用,而且不生暗疮。直到这时端午节才算过完了。 光阴荏苒,转眼间我已经快三十年没有在家过个端午节了。随着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现在随时随地都能买到各式各样的粽子。可是,吃起来总找不到在家乡用蓼叶包的粽子好吃,而且也找不到那种气氛和心情。每到这时,一种淡淡的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 作者:潘世策 编辑:施禹豪 长按粽子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erfeng.com/scpxw/1925.html
- 上一篇文章: 小满除湿养生治未病,给家人做个香汤浴
- 下一篇文章: 原创何龙飞用心用爱迎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