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补阳还五汤,为什么是“还五”?还的是“五”什么呢?看看王清任自己怎么说的吧!补阳还五汤生黄芪g(四两),归尾6g(二钱),赤芍4.5g(一钱半),地龙3g(一钱),川芎3g(一钱),桃仁3g(一钱),红花3g(一钱)功能:补气,活血,通络。主治: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下肢痿软,步履不利,口角流涎,口眼喎斜,语謇不利,小便失禁或频数,苔白薄,脉缓细,一派气虚症状者。补阳还五汤一方,组方巧妙,由补气药为主,配合活血化瘀药组成,这一方法也是王清任临床治疗法则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方治疗主证为正气亏虚,瘀血阻络,治以补气活血通络。方中重用黄芪至四两以补气,促使气旺血行,血行瘀化,佐以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以活血通络,共奏补气活血,逐瘀通络之效。

01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论述“半身不遂本源”中所说:“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夫元气藏于气管之内,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十分元气,亏二成剩八成,每半身仍有四成则无病,若亏五成剩五成,每半身只剩二成半,此时虽未病半身不遂,已有气亏之症,因不痛不痒,人自不觉。若元气一亏,经络自然空虚,有空虚之隙,难免其气向一边归并,如右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左,则右半身无气;左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右,则左半身无气,无气则不能动,不能动,名曰半身不遂,不遂者,不遂人所用也......。”《灵枢·刺节真邪》指出:“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者,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王清任先生可能就是根据这一论断,而论其半身五分元气的偏并盛衰而立其论述的,加之他一生经验阅历而自然形成了补阳还五之说,非偶然也。

02

近人应用本方治疗半身不遂、颈椎病、腰椎病等,大都获得满意的效果,我们应用此方认为:治疗中风后遗症:可加豨莶草、蜈蚣。若神志不太清楚,答非所问:加石菖蒲、胆南星。若腰膝痿软:可加川断、桑寄生、狗脊、鸡血藤。若跗踝浮肿者:可加薏苡仁、防己、牛膝。若下肢有流火感觉者:去川芎,加木通、牛膝、木瓜。若下肢冰冷者:可加菟丝子、淫羊藿。若身汗如油滑而冷者:可加附子、人参、甘草。若上肢挛急者:可加僵蚕、全蝎;有热者加忍冬藤。若胸脘满闷者:可加陈皮、半夏、厚朴、枳壳。若头目有眩晕感觉者:可加天麻、钩藤、桑叶、菊花。若唇缓流涎者:可加白术、炮姜、云苓、扁豆。若心中烦热、失眠者:可加栀子、酸枣仁、远志。若肌肉痿者:可加鹿角胶、熟地黄、鸡血藤。至于该方的剂量问题,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余以为,王清任先生组方之意即以益气为主,略配活血化瘀之品,临床应用时,应根据患者体质,病情而定,万万不可刻舟。上海夏应堂先生早云:“有版方,无版病”,至言也。

补阳还五汤,是临床应用比较多的一个方剂。

是清代医学大家王清任《医林改错》之中,活血化瘀的代表方剂。

王清任前辈,勇于质疑,勇于探索。医林改错,意改前人之错,还五脏六腑之本源。

补阳还五汤,就是记录在《医林改错》之中的,治疗气虚血瘀的方剂。

王老前辈认为,人体由于气虚导致血液无力运化,停留在血管,形成血瘀。

这个时候,就要通过补气,来推动血液的运行,从而治疗血瘀证。

补阳还五汤,就是王老前辈,专门为了气虚血瘀而设立的方剂。当时效果不错,流传甚广。

以后的医生,在临床应用的效果也很好,一直到今天,补阳还五汤,仍然广泛应用。

现在,补阳还五汤,不仅用来治疗中风后遗症。还用来治疗其他,因为气虚血瘀引起的疾病。

临床上凡是气虚血瘀的,都可以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进行治疗。

补阳还五汤药物组成:

黄芪12g当归尾6g赤芍4.5g地龙3g川芎3g桃仁3g红花3g

水煎服。

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黄芪补脾益肺。

补脾加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使脾胃的运化能力加强,生成的精气增加。

黄芪补肺,增强肺的治节之力,通过肺的治节之力,让精气输送全身。

所以黄芪为君药,并且药量较大。

本方专为中风后遗症而设,王老前辈认为,中风的半身不遂,是因为身体的精气,已经亏损一半了。

所以要通过大量的黄芪,来补身体的一半之亏。

通过后天的滋养精气,用来补充身体先天的精气,以后天返补先天,以期使身体达到平衡的状态。

这个也是方剂名称的由来。

当归尾为臣药。当归用的是当归的尾部。最好的就是,大的当归只用一点尾巴,当归的身不用。

当归分为头部(当归头)、中部(当归体)、尾部(当归尾)3种。一般的饮片当归都是统装,分装的不多,专门要当归尾也有,就是小的当归。

当归尾活血祛瘀,养血之中兼有活血之力。

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川芎辛温香燥,为血中之气药,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是行气活血之要药。

桃仁活血祛瘀,红花活血。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共为佐药。气随血行,这4味活血化瘀药物和当归尾,一起帮助黄芪的作用,使黄芪生成的精气,有所依随。

使黄芪所补的精气,随血运行。

地龙为佐药。地龙为虫药,善走窜,长于通行经络。可以使黄芪所补的精气通行全身。

方中黄芪的用量,一开始要小(一般从一两开始),视患者情况逐渐增加到四两。

若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药上行。

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

日久效果不显著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

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以化痰开窍。

口眼?斜者,可合用牵正散以化痰通络。

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

补阳还五汤,现代常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面神经麻痹,高血压病、肺心病、脑动脉硬化、闭塞性动脉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肾炎、糖尿病、前列腺增生、各种神经痛等13种疾病,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者。

瘀血是现代人常见的一种问题,导致瘀血的原因也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气虚。

《难经·八难》指出:“气者,人之根本也”。

气有推动、温煦、固摄、气化等重要作用。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血的循行,津液的输布,都要靠气的激发和推动。血液不溢出脉管之外,又必须靠气以固摄。若气虚无力推动血运,致使血行迟缓,通而不畅或部分不通,以致血流瘀滞或不同程度的凝而为瘀。若气虚无力固摄,则血溢脉外,离经为瘀。

古人认为,“气盛则血充,气衰则血少”,针对气虚导致的瘀血,一边要补气,一边要化瘀,中医里有一个方子可用,叫做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在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中是这样写的:

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这补阳还五汤主治的是中风的各种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就是说话绊嘴,嘴角流口水,小便频数或者遗尿失禁等等。

虽然对应症是这样,但细看配伍就会发现,这个方子其实是补气化瘀的。

补阳还五汤

黄芪(生)克、当归(尾)6克、赤芍6克、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各3克。注意:原方是用来调理中风的,在用此方调理瘀血时,用量需要调整,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剂量。

王清任的观点是,如果人的正气是10份的话,这10份随着不断地消耗,现在就剩5份了,这时候无力推动气血运行,就会导致瘀血,如果堵塞在头部这就是脑中风了,所以会导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中风的后遗症。那把少的5份正气不足,再稍微加点活血化瘀的药,中风症状就会慢慢好转。所以,他创的方子叫补阳还五汤。这个“补阳”实际上就是补气;还五,还给你那五份元气,所以叫补阳还五汤。

生黄芪

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这里面生黄芪的量可以从30~60克开始,效果不显再加,王清任最多用到克,量很大的。他认为,一开始从少了往上加,最后加到克才能真的起作用。

当归尾

当归尾不但养血而且活血破血,一般药店可能没有,老字号的大药店应该是有的。

赤芍

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中药材是分白芍、赤芍的,白芍敛阴,赤芍活血。

地龙

地龙活血通络,息风、镇风,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

川芎、桃仁、红花

川芎跟当归尾配合起来是活血通络的,然后加桃仁红花,是活血化瘀的,桃仁化有形之瘀血、红花化无形的、分散的瘀血。

这个方子有一个特点,就是祛瘀药不宜重,黄芪量不宜轻。黄芪份量独大,主要用于补气,把正气补足了,稍微再一通,身体就可以自行恢复了。所以,这是一个补气活血通络的思路。

这个方子大家一定要记住,要分清楚是气虚的症状才行,如果舌头很红,有各种上火的症状,那您一定不要用了,容易用错。最好是请医生来开方,不要自己乱用。

《血证论》中说“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气补足了,血液才能在体内更顺畅有力的循行,所以,当身体处于瘀血状态时,别一味的只会活血化瘀,弄清瘀血原因,对症调理才是可行之法。

中风用药

黄芪一两,赤芍四钱,川芎二钱,当归三钱,地龙三钱,桃仁三钱,红花三钱,白附子三钱,僵蚕十五条,全蝎十五条。

患者服用十剂之后,感觉到脸上舒服了很多,语言开始变得流利,但是口眼开合还是有些不自如,走路也不灵活。

这时候,黄芪加量了,改为二两。另外,加细辛五分。

这一次,十剂药喝下去,患者口眼开合自如,但是感觉有些口干、脑袋眩晕。这时候,原方去掉细辛、白附子,加入天麻和石斛。

这以后,患者诸证大大减轻,服用20剂以后诸证悉平,完全恢复,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步履矫健,语言清晰,思维敏捷。

如您喜爱本文,请转发给更多朋友。

看完了还不过瘾?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changpua.com/scpgx/9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