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的辨证论治
希望有这个问题的朋友都能找到病因,从而根治。但前提一定也是,及时治疗,初期用药,效果最好。 一般来说,耳鸣和耳聋是分不开的。《杂病源流犀烛》:“耳鸣者,聋之渐也,惟气闭而聋者则不鸣,其余诸般耳聋,未有不先鸣者。” 耳鸣多半是耳聋的前奏,如果不是突然气闭的,耳聋之前都会有耳鸣出现。 那耳鸣是怎么造成的呢?也分为外感和内伤,也分寒热和虚实。所以耳鸣不好治,很多人几十年耳鸣都好不了,就是因为没有辨清病因。 主要来说,耳鸣的证型分为六种(《中医耳鼻喉科学》)。今天我们来详细说一说。 一、风热侵袭,上犯耳窍 外感风热,肺失宣降,导致外邪循经上犯壅塞耳窍,清窍蒙蔽发为耳鸣。 临床表现为:突起耳鸣,响声如风,听力下降,或伴有耳堵闷感。此时可见全身症状为:鼻塞、流涕、头痛、发热恶寒等感冒症状。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疏风,宣肺通窍。 正常按照风热感冒治疗就好,不需要特别针对耳鸣用药。只要热散肺宣,耳鸣自然就好了。 方药:银翘散加减。耳鸣得厉害时,可加蝉衣6克,石菖蒲6克,用于疏风通窍。救急时,中成药推荐银翘片。 银翘散:连翘10克,银花10克,桔梗6克,薄荷6克,竹叶4克,生甘草5克,荆芥穗4克,淡豆豉5克,牛蒡子6克,芦根6克。水煎服。(剂量仅供参考,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这种外感的耳鸣,属于实证。来得快去得也快,只要对证把风热感冒治好,耳鸣很快也好了。 二、肝火上炎、燔灼耳窍 素体阳盛,性急易怒,或长期焦虑,情志抑郁,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气火上炎,循经上扰耳窍,爆发耳鸣。 临床表现为:耳鸣突然发生,多因郁怒而发,或者郁怒后更为严重。耳鸣如风、如雷、如潮,或兼有耳闭塞感,同时兼见头痛、眩晕、目红面赤、烦躁易怒、夜寐不宁,口苦、咽干、尿黄、便秘、胸胁胀痛等症。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泄肝胆,开郁通窍。 这种由于情志问题导致的耳鸣或者暴聋非常常见,及时治疗,会恢复得很快。但是耳鸣往往不能引起足够重视,错失最佳治疗时间,很难复原。 因此一旦出现耳鸣,就要及时用药治疗。肝胆郁火引起的耳鸣,其实很好辨证,一定会兼见很多肝胆的常见症状,比如胸胁疼痛,口苦咽干,情志不畅等。 方药:龙胆泻肝汤。中成药推荐龙胆泻肝丸。 龙胆草6克,黄芩9克,栀子9克,泽泻12克,木通6克,当归3克,生地黄9克,柴胡6克,生甘草6克,车前子9克。水煎服。(剂量仅供参考,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情志病是最难治疗的病,因为一个人的身体可以用药救治,但是性格很难改变。即使一时用药纠偏,日后还是会反复发作。所以现在很多中医大家都不再讲中医,而是讲心法。为的就是让人从心里改变对世界的态度,从而改善健康。 三、痰火郁结,闭塞耳窍 饮食不节或嗜食肥甘厚味,湿热内酿,或思虑过度,伤及脾胃,水湿不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火郁于耳中,壅塞清窍发为耳鸣。 临床表现为:耳鸣声音多宏而粗,如风呼啸或如机器轰鸣,持续不歇;耳中胀闷,兼有头重头昏、头晕目眩。痰湿中阻,气机不利,胸脘胀闷、二便不畅。咳嗽痰多,口淡无味,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开郁通窍。 方药:清气化痰丸。 陈皮6克,杏仁6克,枳实6克,黄芩6克,瓜蒌仁6克,茯苓6克,胆南星9克,制半夏9克,生姜3片。水煎服。(剂量仅供参考,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这个药原本是治疗痰热咳嗽的。为什么能治耳鸣,是因为引起这类耳鸣和咳嗽的病机一样。中医治病论的是本,不是针对某一症状,所以经常异病同治。如果两症兼有的人,用了这药就会惊喜的发现,咳嗽和耳鸣都好了。 四、气滞血瘀,闭塞耳窍 久病不愈,情志抑郁,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或因打斗、跌仆、爆震等伤及筋脉,致瘀血内停;或久病入络,致耳窍经脉瘀阻,清窍闭塞而发为耳鸣。 临床表现为:耳鸣多为嗡嗡声,全身以气滞血瘀症为主,全身症状可兼见固定部位疼痛,经血不畅,舌质暗紫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这种耳鸣需要及时治疗,因为瘀血久留不散,长期下去就是耳聋。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9克,红花9克,老葱(切碎)6克,鲜姜(切碎)9克,红枣(去核)5个,麝香(绢包)0.15克,黄酒克。前7味煎好之后,去渣滓倒出一碗,将麝香放入酒内,与此汤药混合再煎一次,临睡前服用。(剂量仅供参考,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大人每日1付,连吃3付,隔1日再吃3付;若7-8岁小儿,两晚吃1付;3-4岁小儿,3晚吃1付。麝香可煎3次,再换新的。 功效为活血通窍。主治:瘀阻头面的头痛昏晕,或耳聋年久,或头发脱落,面色青紫,或酒渣鼻,或白癜风,以及妇女干血痨、小儿疳积见肌肉消瘦,腹大青筋、潮热。 五、肾脏亏损,耳窍失养 肾开窍于耳,肾藏精主髓。肾气充足,髓海必精于耳,耳窍得濡养而听力灵敏。若素体虚弱,或病后失养,恣情纵欲,伤及肾精,或年老肾亏,导致髓海空虚,发为耳鸣。 临床表现为:耳鸣绵绵,如蝉鸣,夜间益著,甚则虚烦失眠,听力减弱。若有房事,耳鸣还会加重。兼见全身症状为头昏眼花,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发脱齿摇,或见五心烦躁,多梦,寝寐不宁。 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耳窍。 方药:耳聋左慈丸。或者肾阴虚者,用杞菊地黄丸或左归丸。肾阳虚者,右归丸或肾气丸。 耳聋左慈丸为中成药。补益剂,具有滋肾平肝之功效。用于肝肾阴虚,耳鸣耳聋,头晕目眩。 百度百科:“近年来通过临床验证,该药还可用于治疗头痛,目暗昏花,视物不清,哮喘及白内障证属肝肾阴亏,虚火上炎者;对于药物中毒性耳聋,神经性耳聋及突发性耳聋均有报道。” 六、气血亏虚,耳窍失养 久病失治,病后失养,气血亏损,或老年气血衰弱,或饮食不节,饥饱失调,或劳倦思虑过度,损及脾胃,导致气血生化不足,气亏血虚,耳窍失养,引发耳鸣。 临床表现为:耳鸣时轻时重,遇劳则甚,突然起身时加重。兼见全身乏力,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薄,面色无华,心悸失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我们身体的气血精津液均由脾胃生化,当脾胃虚弱的时候,气血必定亏虚。清阳不升,耳窍失养就会出现耳鸣。全身的症状也均以气虚血虚的症状为主。 治法:益气养血,通利耳窍。 方药:八珍汤加减。可加石菖蒲通窍。心悸不宁,可加龙眼肉、酸枣仁养心安神。 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各10克,炙甘草5克。加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剂量仅供参考,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教科书上,把耳鸣大概就分为了这六种证型。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按照教科书来生病的,多多少少会有出入,不可能病的那么标准。因此辨证很困难,这时就要抓住主症,也可以分步解决。只要方向对了,用药不拘泥。 另外,如果耳鸣日久,也一定会有一个漫长的恢复过程,从调理体质入手,终归会有收获。 中医食疗养生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医院是厨房。 最好的药物是饮食,最好的疗效是坚持。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erfeng.com/scpgx/1958.html
- 上一篇文章: 毕淑敏享受朴素而有节制的幸福
- 下一篇文章: 中医实践技能第一站总结之妇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