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时值农历三月,春意正浓,即便是苦寒干燥的北京,此时也披上了绿装。菖蒲度过了漫长的北方冬日,可以在暖阳中舒展生发了。本篇邀请墨言莳蒲专栏作者云臻叙艺术空间主人沈墨先生为我们分享菖蒲附石的方法和要领,欢迎各位同好多多转发、留言、互动。

南薰

文人高士传承的案头精灵

-----附石菖蒲

文/沈墨

菖蒲,四雅之首。清逸俊秀,挺拔如碧,具山林之气,无富贵俗态。小隐于野、大隐于市,被历代文人高士奉为“天下第一雅。”自古有无菖蒲不文人之高评。“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自是闲人足闲趣,本无心学野僧家。”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偷闲植蒲”以养书斋清气。

菖蒲作为文人高雅的观赏植物出现可追溯到北宋,历经南宋、元、明、清以至现代的近千年间,菖蒲的盘根叠节、细密翠叶、蓬阔株形以及附着的奇峭怪石、清逸古盆都可作为观赏的对象,因而菖蒲成为文人书斋与庭院中常见的摆饰雅物,是文人淡泊的心境、不畏权贵的气度,广为清赏,甚至奉为灵草。

古人总结素养菖蒲歌:

近水而植,附石健康。

叶干根湿,喜暖畏寒。

微风避雨,少分更旺。

喜阴怕晒,润路忌霜。

石生偏细,泥种颇壮。

薄施厚灌,勤理剃黄。

碧如翡翠,香沁腑脏。

野逸清气,不宜艳妆。

配石清供,石盆内藏。

素雅天然,最宜文房。

古有恒言:“一盆、二石、三花草。有盆有景,玩之全也;景而不盆,徐图换盆;盆而不景,速当觅景;不盆不景,是亦不可以已乎。虽有清雅灵草,无古致之盆、奇峭之石以配之,不惟不足观。”这便道明菖蒲作为文房雅物也是需要古雅的盆器与奇峭美石相伴方可相得益彰。菖蒲附石置景是植蒲的最佳表现形式,以蒲、石为墨,以盆、水为纸,可尽情书写出文人高士之清雅闲趣的生活境界。

附石法是传统栽培方法的一种,将菖蒲种植于奇石的洞穴或低凹处,让根扎入石缝中或附着于山石之上,形成景观是也。明代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菖蒲节载:

“芒种时(5月底6月初)种以拳石,奇峰清漪,翠叶蒙茸,亦几案间清玩也。石须以上水为良。武康石浮松,极易取孔,最好扎根,一栽便活,然此等石不甚贱,不足为奇品。惟昆山巧石为上,第新得深赤色者,火性未绝,不堪栽种,必有酸米泔水浸月余,置庭中日晒雨淋,经年后,其色纯白,然后种之,箆片扺实,深水盛养一月后便扎根,比之武康诸石者细而短。羊肚石为次,其性最碱,往往不能过冬。”

利用附石技法种植菖蒲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可供观赏的奇石种类,而且还要注意雅石的新旧、吸水、酸碱性等表现。石种以昆山巧石为最佳,这早已被记载于宋代的《云林石谱》中。同时,宋代还采取了先种在圆石上,再移植于奇石上的过渡方法“菖蒲,初种在圆石上,一再移于好石之上,极细而不粗。”

附石菖蒲,石与盆为核心要义。石,可不求名贵稀缺但不可无顽拙韵味,可不求绚丽多彩,但不可无清雅意境。石是一盆高雅附石菖蒲盆景的“骨骼”,有了令人神往愉悦的“傲骨”,加以恰到好处的植蒲点睛,即可得到愉悦身心的附石作品,再配以古致之盆,那便是林泉高致、超凡脱俗、移天缩地的艺术了。

选石、选盆搭配得宜尤为重要

选好一块雅石,我们首先需要做一个小小的测试,将雅石置于未来要承放的盆器中,注入清水,时隔一日待雅石完全“吸饱”水的时候,观察水可浸润的高度,姑且叫它“沁水线”,根据石质的致密度,吸水程度各不相同。越致密的石头,如无孔洞便越难吸水存水。观察好“沁水线”的位置后即可在脑中或纸上先去绘制一份简易的草稿了,这如同作画,每一盆高雅的附石作品,都来源于制作者的艺术修养和精神品格。有人喜欢苍雄高远的气魄,有人喜欢林泉幽逸的野趣,这里可以不拘一格,只要是可以愉悦心静都是值得制作的。植蒲的位置根据我们最终想要的景致来选择,无论将菖蒲预植在什么位置,都不能忘记菖蒲的根需要能够蔓延过“沁水线”,这样才能够保证根能够“喝”到水。菖蒲不可时刻无水,这是它生存的底线。中国传统美学中不对称的美在这里很好的启发了我们,设计这个“画卷”的时,远近、虚实、大小对比的把握须竭尽可能使之接近自然,避免人为痕迹,避免呆板的罗列。

手绘附石菖蒲作品设计稿

完成了预植菖蒲的位置后,应该多角度的去观察这个“雏形”使之做到多面可观为最佳。这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菖蒲泥种颇壮,石生偏细”的古人植蒲口诀了。植于雅石之上的菖蒲在大约三个月后现有的叶子会逐步凋零而伴随着的是新生叶芽的萌发,这可喜的变化意味着她活了下来并完美的重生了,因为她会变得更加纤细,更加舒朗。后面的操作全无难度,确定预植位置也就完成了“画卷”的构图,选好了植株也就完成了关键的“笔墨”,将菖蒲的主要根系沿雅石的肌理走向均匀分布,如能将一部分根穿入雅石的孔洞中那就再好不过了,这样可以令菖蒲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加牢固的附于石之上,使之浑然一体。完成了这些后,为了让菖蒲的根系不至于暴露在干燥的空气之中,可以用苔藓将根系包裹在石上,这里请把苔藓也想想成为你画卷中的淡墨,只求帮助菖蒲根系导水保湿,勿求过多满铺,力求做到自然而然,仿佛野生于顽石之上则可称完美。

经过了上述步骤,最后需要将菖蒲、根系、苔藓、雅石做固定捆绑,选用市面上多见的细麻绳,因为麻绳捆扎紧且颇吸水,并且吸水后在久置于空气中的环境下会自然朽烂,依据经验一般固定用捆绑的麻绳自然溃烂断裂之时(大约2-3个月)也正好是菖蒲已经健康完全的附着于雅石之上的时候了。此时如果用手去拔菖蒲的叶子,会发现菖蒲已经牢牢的与石头结合在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万古不朽之石与百年不败之草依然构成一盆愉悦身心世代传承的附石菖蒲盆景作品了。

预备工具、材料

选草洗根

植于设计稿中相应位置

铺覆苔藓

麻绳捆扎固定

制作完成静待时间的造化

数月前与“江南草圣”王大濛先生茶叙,聊到菖蒲传承,他曾与我分享一日本高僧将以颗溪涧拾取的小株野生菖蒲附着于石上,静心清养,临终又将其传与爱徒,到爱徒又升座位高僧时,当年的那一小株附石菖蒲依然青葱翠郁无时不在诉说着时光的故事。那一刻,我恍若隔世,神畅悠然,不禁感慨:“世事多变,唯有传承不变。”■

沈墨

云臻叙艺术空间主人

云臻管造文房品牌创始人

寓居北京,雅好菖蒲盆景、清供赏石。闲余调七弦,理灵草,于苦寒干燥之北京,妙手调莳,将菖蒲培育得不输江南,多次开办雅集分享会,讲解北地植蒲心得,坊间戏称“北京草圣”。

往期精彩推荐:

清劲---书道相石

也谈传统赏石与“包浆”

心随万象·第五届文人传统赏石展展中图集

心随万象-第三届文人传统赏石展展中图集

罕见资料

《冶梅石谱》全本卷上

罕见资料

《冶梅石谱》全本卷下

小山林堂藏中国古石辑录海外奇姿-伊恩·威尔逊夫妇藏石辑录

石之于中国园林意境的意义及其美学分析(上)

石之于中国园林意境的意义及其美学分析(中)

石之于中国园林意境的意义及其美学分析(下)

更多精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changpua.com/scpgj/6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