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谈端午节习俗
五月初五迎端午,“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变成了“端午”。 习俗一:佩香囊,挂艾草与菖蒲 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香囊,又叫香包,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的香囊主要填充物为艾叶、紫苏、丁香、藿香、薄荷、佩兰、陈皮、白芷、苍术、防风、川芎、肉桂石菖蒲等芳香类的中草药,所以香囊又叫中药香囊。 挂艾草与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艾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藿香:祛暑化湿,能驱除夏季暑湿之感冒,防治鼻炎鼻塞。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等作用。 石菖蒲:化痰开窍,化湿行气,祛风利痹,消肿止痛。 吕菁副主任中医师认为端午前后正值初夏闷热天气,容易滋生蚊虫,也易发生传染病,通过菖蒲、艾草等烟熏屋内,房内橱柜衣柜内佩香囊能起到杀菌灭虫的作用。相比一些驱蚊水、驱蚊环,中药驱蚊包绝对安全绿色、无任何毒副作用。但吕菁副主任中医师同时提醒对过敏体质者来说,却要小心防止过敏,可能诱发哮喘、鼻炎等疾病,有的家长还用艾叶熬水为孩子洗澡,对过敏体质的孩子也容易导致过敏 习俗二:吃粽子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举行的活动。粽子一名角黍,用菰芦叶包糯米制成,有三角形、方形和长形的。古代,每逢五月初五,人们便用竹筒盛米投入江中祭奠屈原,表示敬意。粽子就是从此演变来的。以后,逐渐成为应时当令的节日食品。 粽子虽然味美,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用。吕菁副主任中医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提醒每到端午节期间,以下几类人群最好不吃或少吃粽子: 1、心血管疾病患者管住嘴 粽子特别是肉粽脂肪含量高,对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如果吃得过多,容易诱发疾病。 2、患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管住嘴 粽子蒸熟后会产生胶性的东西,进入人体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担,对患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而导致消化不良和胃肠疾病加重。 3、老人小孩要少吃 老人和小孩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如果多吃易导致消化不良,食滞不化,腹胀嗳气甚至呕吐等情况出现。 4、甜粽子糖尿病患者不能吃 甜粽子含有大量的糖,有的人还喜欢蘸着糖吃,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禁忌的。 如果觉得不吃粽子没有节日的氛围,吕主任建议,可以用荷叶蒸米饭的方式代替,不仅避免了风险,而且荷叶还有消暑利湿的作用。 习俗三:搽雄黄酒 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炮制的白酒或黄酒,我国自古就有在端午饮用或外搽,但因雄黄的毒性现代已少用。雄黄用量有严格限制 中医认为雄黄外用治疗疥癣恶疮、蛇虫咬伤等。我们知道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雄黄是一种含砷的化学物质,本身具有毒性,食用可能对人体造成损害,即使不喝,把雄黄酒涂在孩子的头上、身上,也是不可取的。对雄黄的用量有严格限制,每天在0.05—0.1克,主要用于治疗疥癣、哮喘等疾病,外用时多用于涂抹在被蛇咬的部位,能起到消肿解毒的作用。 至于为什么要用雄黄酒涂在孩子的脸上,可能与我国古老的医学有关。古医书《本经》讲,雄黄“疽痔死肌,杀百虫毒”。《医宗金鉴》也谈到“用雄黄与白矾研末,名二味拔毒散”,是外用良药。我国传统戏曲《白蛇传》也有许仙骗白娘子饮雄黄酒,使她现露原形的情节。《白蛇传》系属神话,但用雄黄驱毒防瘟,确有几分道理。因此涂雄黄酒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愿望. 吕主任强调由于雄黄毒性和具有腐蚀作用,所以一定要在医生的指示下应用。如果为了端午节的习俗,一定要用雄黄酒,可以将其洒一点在墙角,既顺应了习俗,又能起到驱除毒虫的作用。 作者简介 吕菁副主任中医师,年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医院医院(医院)长期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中医科门诊吋间:周一到周三全天,周四上午,周五上午 吕菁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erfeng.com/scpgj/2982.html
- 上一篇文章: 超详细口诀速记串起整个执业药师考试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