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al/160316/4790129.html

菖蒲属(学名:AcorusL.),是单子叶植物纲、天南星科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有香味;叶剑形,革质2列,上举;花序柄有侧生、淡绿色的肉穗花序一个;佛焰苞叶状且与花序柄贯连;花两性;胚珠多颗;果为一浆果。

菖蒲属药用物种疗效无大异。菖蒲味辛,苦,性温,能开窍化痰,辟秽杀虫。主治痰涎壅闭、神识不清、慢性气管炎;痢疾、肠炎、腹胀腹痛、食欲不振、风寒湿痹,外用敷疮疥。兽医用全草治牛臌胀病、肚胀病、百叶胃病、胀胆病、发疯狂、泻血痢、炭疽病、伤寒等。

金钱蒲(学名:AcorusgramineusAiton)是天南星科菖蒲属植物。高20-30厘米。根茎较短,长5-10厘米;根肉质;须根密集。根茎上部多分枝,呈丛生状。叶基对折,两侧膜质叶鞘棕色。花序柄长2.5-9(-15)厘米。果序粗达1厘米,果黄绿色。花期5-6月,果7-8月成熟。

栽培的金钱蒲,个体很小,一般高仅3-5厘米,应属该种范畴。但在野生植物的干标本上,该种与石菖蒲(AcorustatarinowiiSchott)很难识别。因为叶片和佛焰苞的长短宽狭都有很大的相对性,随生长季节的不同和局部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据中医和老药工的经验,鲜植物较易区分:石菖蒲叶片质地薄,较宽长,揉之气味辛辣,多生长于沼泽或浅水域;金钱蒲叶片厚,较窄小,芳香,手触摸之后香气长时不散,因谓“随手香”,多生长于湿地或石上。

长苞菖蒲(学名:Acorusrumphianus)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棕褐色,粗约1厘米,生于海拔-米的溪旁阴湿地,分布于云南麻栗坡老君山,越南、泰国至印度尼西亚的爪哇。

菖蒲,生于沼泽池塘或沟边溪涧,常附生于石,离不开水和石头。菖蒲是制作盆景的优秀素材,被视为仙家所珍,菖蒲的盆栽历史悠久,古人在长期的栽培菖蒲实践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古人留下来的菖蒲盆景养护口诀,学会一句,菖蒲长得绿油油。

菖蒲养护总口诀:天然素净,最宜文房。傍水而栽,附石肯长。根湿叶干,喜暖惧寒。通风避雨,少剪更旺。

天然素净,最宜文房。素雅的菖蒲盆景之所以适合摆设于文房内,其主要原因是有菖蒲的生长习性和文房的光照条件决定的。文房作为读书、学习和会友的场所,其室内光线充足,往往有散射光。而菖蒲这种植物对阳光的要求不高,属于喜阴植物,素雅的菖蒲配文房,可以说是天作之合,地设一双。

傍水而栽,附石肯长。傍水而栽,附石肯长说的是菖蒲的生长习性。野生菖蒲本就生长于有水的沟边,石头可以让菖蒲的根嵌入其中,一来起固定的作用,二来石头也可以为菖蒲的生长提供矿物质,同时也增加了石头的美感。

根湿叶干,喜暖惧寒。菖蒲根本就不怕水,其根永远离不开水,可叶子就没那么大方了,因此,菖蒲的叶子必须在通风的环境中,更不能泡在水里。菖蒲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经受不起寒冷的考验。

通风避雨,少剪更旺。野生环境中的菖蒲之所以长得绿油油,是因为沟边凉风习习。通风可以提高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循环量,为菖蒲的生长提供足够的营养,菖蒲的生长过长就是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但是风力不能过猛,否则水分容易走失,造成叶片干枯发黄、焦尖。避雨指的是菖蒲的叶片不能浸泡于水中,与上面的根湿叶干是同理。少剪说的是养护菖蒲,不可以对其进行大修剪和剃头,大修大剪,容易造成菖蒲植株元气大伤,影响叶片光合作用。

古人留下来的菖蒲盆景养护口诀,学会一句,菖蒲长得绿油油。大家都记住了吗?

『草木』天下第一雅草,菖蒲

本文美图均来自无锡王大濛蒲草艺术展

菖蒲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因而得名。菖蒲“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则生机盎然,富有而滋润,着厅堂则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自古以来就深得文人雅士的喜爱。

先民崇拜该草类,把菖蒲当作神草。《本草?菖蒲》载曰:“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菖蒲以九节为宝,以虎须为美,江西种为贵。品之佳者有六,金钱、牛顶、虎须、剑脊、香苗、台蒲,凡盆种作清供者,多用金钱、虎须、香苗三种。

人们在崇拜的同时,还赋予菖蒲以人格化,把农历四月十四日定为菖蒲的生日,“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叶,积海水以滋养之,则青翠易生,尤堪清目。”正由于菖蒲神性,加之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数千年来,一直是中国观赏植物和盆景植物中重要的一种。

早在西汉时,菖蒲已开始在皇家园林中种植,六朝佚名《三辅黄图》中“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树,即有菖蒲”。菖蒲移于盆盎之中,制成盆景者,据说在唐代便有了,宋代开始盛行。菖蒲与兰一样是性灵之物,因简而洁,因俗而雅,有出尘之致,其俊秀卓然的气韵也正合文人宁静致远的秉性,成为其案头清供。菖蒲正式成为书房内的雅设,是始于宋代。用于盆养的菖蒲也被称为“石上菖蒲”、“石菖蒲”,生于水中的石头之上,栽培时无需泥土。这种干净的状态不仅雅观,而且特别适合摆放在室内,尤其适合满是书卷、文房、雅器的书斋。

对于文人士大夫来说,菖蒲不沾污泥,仅仅凭借净石与清水生存,显得有一种象征意义,仿佛是不肯与浊世同流合污的高士的化身,是君子品行的镜影。另外,宋代恰好是文人玩石风气兴起的时期,菖蒲必须依靠石头生长,这恰恰与当时文人的爱石之风相符合,因此,点缀石头、生满菖蒲的“蒲石盆”,就成了宋代文人书房中流行的细节。陆游曾如此描述隐居生活的悠闲平静:“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自是闲人足闲趣,本无心学野僧家。”(《夏初湖村杂题》)诗人亲自为蒲石盆更换新汲的泉水,然后烹茶品茗,并自嘲说,这真是典型“闲人”才会享受的“闲趣”。

其实,从陆游的诗中恰恰可以看出,传统书房中的各种设计总是能够兼及多种功能,比如一向提倡文人在侍养花木、为盆景换水、焚香、煎茶、磨墨等细节上亲力亲为,其实是鼓励文人伏案过程中不时穿插不太消耗体力的劳作,以活动筋骨,放松心神,缓解目力,锻炼手脚的灵活性,是非常有益的养生安排。这些亲手进行的日常操持都需要人付出勤谨与耐心,因此,也被认为能够怡养性情。

在盆景的发展过程中,宋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一班士子文人因仕途失意,或厌居豪华,渴慕山林田园之胜,对于盆景这种缩微的自然,兴趣便愈发浓厚。而“盆景”一词也是在此时首次出现,见于苏轼《格物麤谈》“芭蕉初发分种,以油簪横穿其根二眼,则不长大,可作盆景。”苏轼本人即是个盆景迷,石菖蒲便是他的最爱之一。他曾于蓬莱县(今属山东)丹崖山旁取弹子涡石数百枚,用以养菖蒲,作文记曰:“登蓬莱阁下石壁干丈,为海水所战,时有碎裂,淘洒岁久,皆圆熟可爱,上人谓此弹子涡也。取数百以养菖蒲。”诗有“岁十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云云。

张耒在《石菖蒲并序》定道:“岁十月,冰霜大寒,吾庭之植物无不悴者。爰有瓦缶,置水斗许,间以水石,有草郁然,俯窥其根,与石相连络。其生意畅遂,颜色茂好,若夏雨解箨之竹,春田时泽之苗,问其名曰,是为石菖蒲”。若水石种菖蒲,类似于现在用雨花石种水仙,即以小石子固其根部,以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水养之。

东坡居士还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联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这种栽种方法与前稍有小异,野生菖蒲扎根于石上,是并取而置于清水盆中莳养的,谓之“附石法”,在宋代颇为流行,是植蒲古法。宋人吟诵菖蒲的诗词,便常有提及这种附石菖蒲,陆游《菖蒲》有云:“雁山菖蒲昆山石,

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直。清泉碧缶相发挥,高僧野人动颜色。盆山苍然日在眼,此物一来俱扫迹。根盘叶茂看愈好,向来恨不相从早。所嗟我亦饱风霜,养气无功日衰槁。”

陆游《堂中以大盆渍白莲花石菖蒲翛然无复暑意睡起戏书》亦有云:“海东铜盆面五尺,中贮涧泉涵浅碧。岂惟冷浸玉芙蕖。青青菖蒲络奇石。长安火云行日车,此间暑气一点无。纱幮竹簟睡正美,鼻端雷起惊僮奴。觉来隐几日初午,碾就壑源分细乳。却拈燥笔写新图,八幅冰绡瘦蛟舞。”

郑刚中《黄汇征惠石菖蒲既赋古风复成四韵》云:“附石菖蒲谁手种,形模姿色妙难如。黄蜂变去惟窠在,绿玉抽来祗寸馀。夜为露华离几案,晓添灶井向阶除。如何便得生秋意,更俗中间置小鱼。

徐侨《咏拳石菖蒲》曰:“岩泉潠洒著根纤,拳石相依自纠缠。土叶渐除青带冗,细茎初发绿毛鲜。一尘不许渭幽雅,百草谁能并洁娟。日课苍头注新汲,要移林壑在庭前。”石本嶙峋,蒲根虬蟠,细叶苍翠茸茸,清泉一掬,时日既久,石复青苔斑斑,着实堪入画图!多见前人清供图中有这种附石种植的菖蒲,而或旁边更添上一二品盆中土养者,实在是雅不可及。

王大濛书画作品

本文美图均来自无锡王大濛蒲草艺术展

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

园艺疗法所发布部分内容系网络转载,本平台对文中观点及准确性保持中立。转载内容均会注明出处,部分文章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的,仅标明转载来源,还望谅解,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changpua.com/scpyf/9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