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药萆薢
点 击 关 注 我 们 萆薢 萆薢(bìxiè)萆薢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例为中品,后世将其归为利尿通淋药。秋冬采挖,洗净,切片,晒干保存,生用。以片大而薄、切面色黄白、质松者为佳。萆薢有绵萆薢和粉萆薢两种。绵萆薢:为薯蓣科绵萆薢、福州薯蓣的干燥根茎,主要产于浙江、福建。粉萆薢:为粉背薯蓣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浙江、安徽、江西、湖南。《中国药典》中记载绵萆薢与粉萆薢性味归经及功效主治相同。 性味归经:味苦,平。归肾、味经。 功能:利湿去浊,祛风除痹。 特性:化阴伸阳 主治:膏淋,白浊,带下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用法用量:煎服,9~15g。 萆薢善于利湿而分清去浊,与乌药、益智仁、石菖蒲等相配伍,常用于治疗小便混浊、白如米泔之膏淋,因而被称为膏淋要药,最有名的就是《杨氏家藏方》中记载的萆薢分清饮(组成: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乌药各等分。功能:温肾利湿,分清化浊。主治:真元不足,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 看看古代医家怎么说 《神农本草经》称其:“味苦,平。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瘳,热气。” 《玉楸药解》:萆薢,味苦,性平,入足太阳膀胱经。写水去湿,壮骨舒筋。萆薢疏泻水道,驱经络关节之湿,治手足痿痹瘫痪、小便白浊频数诸证。 《雷公炮制药性解》:萆薢,味苦甘,性平,无毒,入脾、肾、膀胱三经。主风寒湿痹、腰背痛、中风不遂、遍身顽麻、膀胱宿水、阴痿失溺,利水道,益精明目。按:萆薢之入三经,何也?盖肾受土克,则水脏既衰,肝挟相火而凌土湿。脾主肌肉,湿郁肌腠则生热生风,以致荣卫不和、关节不利。而萆薢长于去水,用之以渗脾湿,则土安其位,水不受侮矣。然久用令人小便多,小便既多,则肾气安得复实。今多泥其入肾,用为补剂,亦未深原其理耳。 《本草思辨录》:萆薢用根,取其入肾。茎叶俱青,叶作三叉,则入肝。根黄白色,则入肺胃。根多节而虚软,则能化阴伸阳而治痹。风寒湿之在腰背骨节而痛强者,阴不化也,以萆薢达之而阴化。风寒湿之为阴痿、为失溺、为老人五缓者,阳不伸也,以萆薢导之而阳伸。后世以萆薢为分清浊之剂,亦由阴化阳伸而后清升浊降。即止小便数、除茎中痛,均不出是义耳。化阴非能益阴,伸阳非能助阳。盖萆薢者,所以驱风寒湿也。萆薢味苦则发,气平则降。力能外拓而性复下趋,故驱风寒湿而解之于至卑。此所以谓萆薢也。 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changpua.com/scpyf/7824.html
- 上一篇文章: 驱蚊蚊子又来骚扰宝宝了,做香包制
- 下一篇文章: 中草药之楮茎楮树根楮叶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