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介安医案五
十、贝母瓜蒌散加味治愈顿咳一例 杨某,女,3岁半。 初诊∶年11月。 主诉及病史∶咳嗽逾月。近10日昼夜阵咳,夜间更甚,咳时面红耳赤,喉间有鸡鸣之回声,时涕泪俱流,口干喜饮,食纳较差,大便干结,曾用多种西药未效。 诊查∶咽红,舌质红,苔薄,脉滑数。 辨证∶外感时行疫气,内蕴伏痰,痰热互结于气道,热灼肺津所致。 治法∶清热润肺。 处方∶川贝母10g瓜蒌仁10g天冬10g麦冬10g北沙参15g知母10g冬瓜仁15g云茯苓10g枳壳10g桔梗6g 二诊∶服上方药4剂,阵咳由剧转缓,发作次数减少,夜间阵咳由原十余次减少至三四次,且程度减轻。昨晚鼻衄一次,量少。舌、脉同前。续以上方加茅根15g再进药4剂。 三诊∶咳嗽基本控制,惟感口干喜饮,神疲困倦,纳谷不香,二便调。舌红,津少,苔薄,脉细数。更拟培土生金法,方用参苓白术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5剂后病告痊愈。 "顿咳"是小儿常见传染病之一,故又有"疫咳"、"鸳鸯咳"之称。其治法根据病程的不同阶段,分别以宣、泻、润肺治之。然而该病初期往往不易确诊,待其发展到第二阶段。即"痉咳期"诊断则不难,此期以泻肺为主。张老凡见咳嗽阵作、咳时面红耳赤,或有涕泪俱出、舌红、苔薄或无苔、少津者,均用清热润肺之法。清(泻)润之法同用,是以清热以泻火、润燥以养阴,把握了阴虚肺热之机转。其以沙参、知母、天冬、麦冬为清润肺金之要药,必当用之。几十年临床实践证明,其治法及用药,不但对痉咳期的症状有迅速截止之功,而且还能提高恢复期用药的治疗效果。若兼鼻衄者,加茅根、生地炭;发热有汗者,加地骨皮;呕吐者,加竹茹。本例循上法治之,故疗效迅捷。 十一、消食散加味治愈食痫一例 彭某,女,6岁。 初诊∶年1月22日。 主诉及病史∶间断口角喝斜抽搐两年余。于年初开始出现口斜抽动,双目斜视。嗣后每两周发作一次,以饮食生冷油腻之物为其诱因。多在夜寐之时发作,每次约一两分钟,无口吐涎沫之症。曾在武汉某院做脑电图检查,确诊为"癫痫"。长期服用丙戊酸钠片效果不佳。平素纳差,夜寐不安,头项汗多,时口臭,便结。 诊查∶面黄形瘦,手心热。舌苔白厚腻,脉滑数。 辨证∶饮食不节,食停中焦,积而生热,热炽熏蒸,炼津成痰,痰热蒙蔽清窍。 治法∶导滞化痰,清热熄风。方用消食散加味治之。 处方∶川厚朴10g茯苓10g陈皮6g建曲6g鸡内金10g焦山楂10g槟榔10g川贝母10g僵蚕10g石斛10g 二诊∶服上方药4剂后,食欲略增加,余症无明显好转。舌苔仍白厚腻。故此先后守上法拟上方去石斛,加藿香、砂仁或蝉衣、石莒蒲,服药24剂。此期间抽搐未作,食欲增加,汗减少,寐转安;大便下黑色结屎及少许痰涎之物,日行一两次。后因其家属予以油腻之物调之,于2月19~22日先后发作四次,仍以口斜抽动、两眼斜视为主,约一分钟。又见纳少、烦躁、汗多、便结。舌苔白腻,脉细滑。继用导滞化痰熄风法。 处方∶川厚朴10g茯神10g陈皮6g建曲6g鸡内金10g焦山楂10g蝉衣6g僵蚕10g川贝母10g菖蒲6g,4剂 三诊;药后抽搐未作,食欲增加,夜寐安宁,汗减,二便调。舌苔薄白,脉细。更拟扶脾养阴熄风法。 处方∶南北沙参各15g茯神10g当归10g杭芍10g山药10g苡米15g扁豆10g僵蚕10g蝉衣6g陈皮6g 四诊∶服上方药5剂后,精神明显好转,食欲睡眠均正常。继拟上方加用炙怀芪、灯心或麦芽、建曲,共服药30剂,抽搐一直未发作,随访至今近四年无反复。 本例之"痫证",属"食痫"一类。其成因早在《诸病源候论·痫候》一书中就提出;"食痫者,因乳哺不节所成"。食痫是小儿痫证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类。究其原因,与小儿生理上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节、痰热易生有关。临床除具有典型的或非典型的痫证证候之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纳差、腹胀、肠鸣、寐不安、汗多、舌苔厚腻等食积之证。张老自创的消食散,由川厚朴、云苓、陈皮、建曲、鸡内金、焦山楂、槟榔等药组成,以消除积滞为主;对其因积滞所致的各种病证,常以此方为主加减用之,颇为得心应手。本例一、二诊取消食散加川贝母、僵蚕、蝉衣、石菖蒲等清风化痰熄风之剂,服药20余剂,以药验证,据证守方,待积消痰除。三、四诊更拟扶脾养阴熄风以获全效。整个治疗过程体现了早期治疗痫证以祛邪(除却病因)为主的治法;以控制发作;后期由于久病气血耗散,则以扶正补虚巩固疗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changpua.com/scpxt/9703.html
- 上一篇文章: 学中药治疗虚实夹杂致眩晕的中成药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