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药怎样救治地震创伤

1.如何处理闭合性骨折?

  ①就地取材,临时固定。可选用夹板、木板条、树皮、树枝、绷带、布条等作为临时固定材料。

  ②注意固定物的松紧度及有效性,注意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一般固定最好超过上下两个关节。

  ③有技术条件时,应及时以手法整复,然后予以外固定。

  ③如固定后疑有血管、神经损伤或受压时,应松解固定或解除外固定。

  ⑤外固定后上肢应悬吊胸前,下肢应避免负重,抬高患肢。

  ⑥可用活血化瘀中药外敷消肿。如七厘散、跌打丸等。

  2.如何治疗单纯软组织损伤?

  ①单纯软组织损伤时,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内服可用桃红四物汤加五苓散加减,外敷可用七厘散或云南白药。

  ②肿胀明显者,可加用利水消肿中药,如用四妙丸内服外用。

  ③疼痛明显者,可加用行气止痛中药,如元胡、三棱、莪术,外用止痛膏。

  ④瘀血明显者,可加用地龙、血竭,外用三七粉。

  3.如何控制创伤后并发症?

  ①创伤感染。在抗生素不足的情况下可应用清热解毒药物治疗。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

  ②挤压综合症。注意保护肾脏功能,在无透析条件下可考虑应用淡渗利湿中药治疗。如猪苓、茯苓、泽泻、车前草、薏苡仁、黄芪等。

  ③褥疮。注意卧床患者的护理,防止发生褥疮。如用红花加酒精浸泡后外擦预防。

  ④深静脉血栓。可应用活血利湿通脉中药治疗。如鸡血藤、地龙、水蛭、三七、泽泻、黄芪等。

4.如何使用中药防疫?

在灾后防疫工作中,要注重发挥中药汤剂预防疫病的作用。如清瘟败毒饮,或用黄芪、黄连、黄柏、板蓝根、大蓟、小蓟、大青叶等。

5.如何利用中医药进行灾后疾病预防?

A.预防

①腹泻预防

a.鲜马齿苋煎服、凉拌;

b.鲜鱼腥草煎服、凉拌;

c.蒲公英煎服;

d.大蒜适量,生吃。

②感冒预防

a.生姜、葱白、大枣煎服或泡服;

b.姜糖水;

c.鲜鱼腥草煎服、凉拌;

d.鲜马齿苋煎服、凉拌。

③除瘴避秽、防蚊虫叮咬

a.风油精、清凉油外用;

b.艾草、艾条熏烟。

B.治疗

①腹泻

藿香正气胶囊(水)、葛根芩连微丸、香连片、黄连素等口服。

②感冒

a.风热感冒:选用莲花清瘟胶囊、银翘解毒片口服;

b.风寒感冒:选用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口服;

c.暑湿感冒:选用藿香正气胶囊、保济丸口服。

③皮肤湿疹、阴囊湿疹

a.苦参、马齿苋、土茯苓、地肤子、蛇床子、黄柏等选用1-2种煎水外洗;

b.选用痱子粉、黄连细粉、苦参细粉外扑;

c.选用湿毒清胶囊、连翘败毒丸、二妙丸口服。

以上意见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附:成都中医药大学专家给出地震后中医防疫调治方案

地震灾后,多易出现瘟疫的流行,防控疫病十分重要。中医药在防治疫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古至今,中医药在抗击瘟疫、促进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如,现代运用温病学等理论防治急性传染病,如流感、乙脑、SARS等,取得了较好效果,显示出中医药的优势,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灾后导致的心理障碍和体力虚弱等不良影响,中医药调治也有一定优势。因此,成都中医药大学组织有关专家对此次汶川地震后的疫病预防等进行分析,并提出以下预防和调治建议,供受灾群众和救护人员参考。

一、灾后瘟疫预防:

地震后,因生活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易发生如急性胃肠炎、痢疾,流感,甚至伤寒、霍乱等传染病;受灾人员皮肤破损,或蚊虫虰咬,亦可导致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并可诱发夏季的乙脑、疟疾、黑热病等流行;也可发生如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人畜共患和自然疫源性疾病。

从中医学认识,此次地震发生于夏季,气候炎热;地震点在山区,又多湿。加之震后人员和动物的伤亡,灾区生活环境的污染,易产生秽浊之气。暑热夹秽浊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感染人体而发病。据此,提出以下灾后应急预防方法:

1、内服预防:

(1)灾后防疫方

适应证:外邪束表、暑湿内蕴,身重疼痛、食欲不振、便溏脘痞、舌苔厚腻。

方药:大青叶15g、连翘15g、香薷15g、葛根15g、藿香20g、柴胡10g、黄柏15g、石菖蒲12g、苍术15g、厚朴10g、生甘草3g。

煎服方法:熬大锅汤服用,成人一日一剂,一日二至三次,体弱者酌减,可连服十天,并根据疫情调整服药持续时间。

中成药:藿香正气液、抗病毒冲剂、午时茶颗粒。

2、外用预防:

(1)中药喷洒:用石菖蒲、艾叶,按1:1比例,以水煮沸后15分钟为宜,加水兑成含生药约20%-30%的浓度,喷洒生活的空间和地面。

(2)空气熏蒸:根据管制情况和实际可行性,棚区、室内可药物熏蒸:

①用石菖蒲、艾叶烧熏:按1:1比例。以烟雾适中为宜,过浓会导致呼吸困难、嗓子难受和恶心等。

②用食醋熏蒸:每立方米空间用食醋5-10毫升,加水一倍稀释后加热,每次熏蒸1-2小时,以上方法,每天或隔天一次,可根据疫情连续熏蒸3-6天。

③用青蒿烧薰:驱避蚊虫叮咬,预防疟疾等虫媒传染病。

二、灾后心理和体力调治:

1、灾后调治一号方

适应证:震后焦虑、情志不畅,焦虑不安、失眠多梦、食欲不振、便溏脘痞、舌腻。

方药:炙香附15g、柴胡10g、川芎15g、苍术15g、神曲15g、炒栀子10g、石菖蒲12g、炙远志10g、夜交藤30g、生甘草3g。

中成药:逍遥丸、越鞠丸、归脾丸、枣仁胶囊。

2、灾后调治二号方

适应证:灾后元气耗伤、体力未复,疲乏体弱,食欲不振等

方药:党参15g、黄精15g、黄芪15g、白术15g、茯苓15g、当归15g、陈皮10g、炙甘草3g。

中成药:生脉口服液。

附:灾后湿疹调治

适应症:灾后因淋雨,或久不更衣,或因接触过敏物等,暑湿郁于肌表,皮肤瘙痒、红色斑丘疹、水疱,或有破溃渗出。

成药:复硼洗剂(成医院制剂)

马齿笕熬水外洗

三、疫病证治概要:

灾后若发生瘟疫,从中医学分析,此病发生于夏季,起病急,发病快,符合中医温病暑病范畴,暑邪入里,可沿卫气营血传变,出现邪遏卫表、卫气同病、暑湿干于胃肠、暑入营血闭窍等病理。

1、邪遏卫表:

主症:发热,恶寒,身痛,鼻塞,流涕,脉浮数。

治疗:轻透解表,柴胡15g、葛根15g、羌活15g、川芎15g、黄芩15g、连翘15g、荆芥10g、苍术15g、大青叶18g、芦根20g、甘草3g。

中成药:抗病毒冲剂、板蓝根冲剂等

2、卫气同病:

主症:高热,烦躁,口渴,伴寒战,身痛,脉数。

治疗:透卫清气,银翘白虎汤加减(银花15g、连翘15g、大青叶18g、石膏20g、知母15g、粳米15g、甘草3g)。

中成药:清开灵口服液、银黄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等。

若发热,身痛酸软,恶寒,困倦,腹胀,大便稀溏,苔腻,脉濡,为暑湿郁遏卫气,宜透表清暑化湿,可用黄连香薷饮加减(黄连10g、黄芩15g、香薷12g、厚朴12g、苍术15g、甘草3g)。

中成药:藿香正气水等。

3、暑湿干于胃肠:

主症:高热,剧烈呕吐、腹泻为主症,可伴倦怠、肢困、苔腻脉濡等。

治疗:清暑化湿,调和胃肠,吴鞠通半夏泻心汤加味(黄芩15g、黄连10g、生姜3片、法半夏15g、枳实12g、甘草3g)。

若下利赤白,腹痛,里急后重,可予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15g、黄芩15g、黄连10g、木香10g、白芍20g、甘草3g)。

中成药:复方黄连素,藿香正气水等。

4、气营(血)同病:

主症:高热,烦躁,皮肤斑丘疹,舌绛。

治疗:清气凉营(血)解毒,清瘟败毒饮加减(黄连10g、黄芩15g、银花15g、连翘15g、炒栀子10g、水牛角15g、生地10g、丹皮12g、紫花地丁15g、天葵子15g、石膏20g、知母15g、甘草3g)

若伴神昏,可配用安宫牛黄丸;喉中痰鸣,可配用猴枣散。

中成药:高热用清开灵口服液或注射液,神昏用醒脑静注射液。

成都中医药大学灾后防疫专家工作组

年5月21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changpua.com/scply/4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