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近视了怎么办
聊起近视这个话题, 小编应该是最有话语权了, 因为小编从小就戴眼镜啊…… (额,好像也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 小小年纪就架起镜框, 以为自己与众不同,很酷的样子, 而事实是这样的↓↓↓ 长大了,身边戴眼镜的人越来越多, 没有近视就是万幸, 自认为有特异功能,怎么玩都不会近视, 而事实是这样的↓↓↓ 每天盯着电子屏幕,各类电子产品, 近视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 10个人里9个是近视, 我们有眼镜有高科技, 近视,怕什么? 话虽如此,但是古人没有眼镜近视了怎么办? 这……是个问题。 古人会不会近视?古人中读书、识字的人始终都是少数, 因此患近视眼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存在的。 古人对读书、写字的姿态非常讲究。 特别是写字时,要坐得端正、挺拔, 加上那时写字用的毛笔比较长, 眼睛距离纸面的距离就会远一些, 这样对眼睛就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古代科考主要是写文章, 没有外语、物理、化学等, 总之,我们现代人眼睛承受的压力和负担都要比古人重得多,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在咆哮, 我要穿越回古代做学生! 古人没有各类电子产品, 无聊了就出门玩, 行路、骑马、野外生活都有预防近视作用! 有人可能要说了, 古代没有眼镜,就算谁有近视眼你也看不出来啊。 这话也有道理! 大文豪欧阳修就是近视,自己看书困难, 就让人读给他听, 纪晓岚也是近视的。 古人近视了怎么办?明代就曾有人写了一首打油诗, 诗中说道:“笑君双眼太稀奇,子立身旁问谁是?日透窗棂拿弹子,月移花影拾柴枝。因看画壁磨伤鼻,为锁书箱夹着眉。更有一般堪笑处,吹灯烧破嘴唇皮。” 看来没有眼镜,近视了就只能过着眼前一片模糊的生活。 长此以往,古人也受不了近视的困扰, 所以在眼镜出现之前, 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华人民已经发明了读书必备利器: (图片来源网络) Binggo,放大镜! 国内现已发掘的最早的镜片是东汉王室刘荆的墓中出土的金圈嵌水晶放大镜, 该镜直径1.3厘米,嵌水晶直径1.1厘米, 边厚0.2厘米,中间厚0.3厘米, 可以放大物体5倍。 真正意义上的眼镜传入中国是在明代宣德年间,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获得了极大发展,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应用促成了眼镜的发明。 此后,眼镜被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 清朝后期真正流行开来。 古人戴上眼镜,估计是这样的画风—— 清代早期眼镜一般都用来进贡, 只有皇族成员有资格享用, 中期以后我国有了自己的眼镜生产作坊, 产量有所提升,但还是主要用来进贡, 皇帝会把质量一般的作为赏赐赏给有功的大臣, 得到赏赐的大臣会把这视为无上荣耀。 这是一款清末民初时的眼镜, 镜片是玛瑙的,镜架是铜制的,能当墨镜使用。 清代老天然水晶石镜片。 做工精细,持久耐用,清晰度高。 古人创造的治近视大法眼镜是治标不治本, 古人为缓解近视,也是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本草纲目·葛蒲》记载: “石菖蒲置一盆于几上,夜间观书,则收烟无害目之患。” 菖蒲在古代被誉为“花草四雅”, 可不单单是因为观赏价值高, 主要是因为它有吸收有害黑烟的功效。 大概等同于电脑旁边摆着的多肉植物。 也有人直接从灯油上着手, 把普通的植物油换成枸杞子榨出的油, 宋代赵浩《养病漫笔》记载: “枸杞子榨油,点灯观书,能益目力。” 各种医学典籍中也记载了不少方剂用于治疗眼疾, 比如加了磁石和朱砂的神曲丸; 熟地、黄连、决明子、没药、菊花、防风、羌活、肉桂调制而成的地黄丸; 巴戟天、肉从蓉、五味子、构祀子、菊花组成的菊晴丸; 还有加的配料不要太多的夜光丸。 古人近视幸是少数,但是我们就不同了, 近视群体已经不容忽视, 近视带来的种种不好,相信大家都懂的! 工作生活之余要让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 多吃瓜果蔬菜, 无论是已经近视了或是还没有近视的小伙伴们, 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护眼的重要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changpua.com/scpgx/9597.html
- 上一篇文章: 别具特色的皱叶麒麟小品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