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雅天然,最宜文房
|植菖蒲新口诀| 近水而植,附石健康。叶干根湿,喜暖畏寒。微风避雨,少分更旺。喜阴怕晒,润露忌霜。石生偏细,泥种颇壮。薄施厚灌,勤理剔黃。碧如翡翠,香沁腑脏。野逸清气,不宜艳妆。配石清供,古盆內藏。素雅天然,最宜文房。 近水而植|石菖蒲本来长在水边,近水而植是说它的生长习性,对水份需求,相对需求量大些.《群芳谱》上云:“凡石上菖蒲,不可时刻缺水。尤宜洗根…”水分不可少。 附石健康|野外的石菖蒲,一般扎根于石,生于溪野之中,扎根于石的菖蒲,根系特别发达,这样一方面可以很牢固的固定自身植株;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根部能有足够的水吸收,满足植株对水分需求,同时扎根深可以保障植株对一些矿物质的需求,野外生存环境较恶劣,深根也是适应环境需要.附石深根,所以说健康。 叶干根湿|老问题了,菖蒲根部不怕水淹,石菖蒲本来是附石长在水边的植物.但是叶子就比较娇弱了,太湿通风不好,叶片易生病发霉烂。 喜暖畏寒|这点可以从菖蒲的生长习性解释了,菖蒲生长旺季在夏秋之际,此时温度较高,生长旺盛,生机强.而初春及深冬气温较低,生长缓慢.《群芳谱》记载养菖蒲:”春迟出,夏不惜,秋水深,冬藏密。”春迟出,冬藏密,表明了其低温,各项生理机能.夏不惜,说明夏季其生长极其旺盛,可以适当修剪下,避免疯长,保持株形。秋水深,是说,秋天供水需要充足。经过夏天的生长,菖蒲已经长的很壮了,秋天干燥,而菖蒲喜阴湿,需要给其充足的水分,以保证其生长.同样的,相对于南方而言,北方更加干燥些,北方养菖蒲,就需要给其叶片适量喷些水,保障湿度,这样菖蒲才能长的好。 微风避雨|微风是说通风情况,通风主要是促进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循环,植物生长是靠光合作用,在光照条件下,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气制造养分的过程,像菖蒲这种喜阴的植物,对光照要求不高,但是要保障它的光合作用效率,就需要保障通风,使二氧化碳含量充足,维持它在弱光下的光合作用效率,满足生长需求.为何是微风而非强风?风力太强,会使叶片蒸腾作用加剧,消耗水分更多,如果水分供给跟不上,不利于植株生长。故曰:微风。避雨是怕它叶片水分过多,通风不畅造成烂叶。 少剪更旺|少剪,是为了减少菖蒲自身有机质的损耗.古人一般喜欢菖蒲生日(农历四月十四)那天,对它经行修剪,促使菖蒲以后发出的新叶,短而细,看起来更雅.但是,对于年份较短的小菖蒲而言,幼时修剪,是不利于今后的成长的.但是,有一定年份的壮苗,自生有机质很多,倒是可以这么弄弄,同时,也有利于防止大盆暴长。 喜阴怕晒|菖蒲是喜阴植物,同时对水分需求量大,水分哪里去了?一般是自生生长消耗一小部分,绝大部分是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逸散到空气中.而日照有利于促进蒸腾作用,如果根部的水分吸收跟不上蒸腾作用逸散的水分的话,植株的正常生理活动会受影响.这就解释了它为何怕晒。 润露忌霜|润露,叶子常喷些水,保证叶子周围的空气湿度较高,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越大,蒸腾作用越低,有利于维持水分保证植株旺盛生长,忌霜是说它畏寒。 石生偏细,泥种颇壮|这句就道出了它与环境的适应性.石生,养分少,为适应环境,叶片相应的变小.泥生,塘泥养分足,用来养菖蒲可使叶子壮。 薄施厚灌|是说它的施肥情况.薄施肥,一是怕烧苗,一是怕陡长.厚灌,又强调了一下浇水情况。 勤理剔黃|说想保持它的翠绿,需要不定期对其修剪,剔除黄叶.在菖蒲的生长过程中,叶片叶尖发黄是不可避免的…要保持它的观赏性,需要勤奋的你对它,经行不定期休剪。 碧如翡翠,香沁腑脏|是说颜色和气味.菖蒲,色泽碧绿,四季皆绿,这四季皆绿,碧如翡翠,也是它被古人选为文房清供的一个原因吧。就虎须和金钱而言,香味较淡,运输过程长时间捂着,倒是会有味道.平时,味道较淡,几不可闻.古人闻其香,是手掐一片叶子,凑在鼻尖闻的.古人云:”试拈九节风前嗅,已觉登仙不用扶。” 野逸清气,不宜艳妆|菖蒲的味道的确有种乡野之气,吸入腹中不觉一阵清气上扬.张听蕉云“菖蒲有山林气,无富贵气。有洁净形,无肮脏形,清气出风尘以外,灵机在水石之间,此为静品,此为寿品,玩者珍惜。”菖蒲颜色翠绿,四季皆绿.无浓妆,有的只是淡淡的清逸,具古代文人风骨。 配石清供,古盆內藏|菖蒲配石,雅致,最易配白石,做清供.高濂说:“山斋有昆石蒲草一具,载以白定划花水底,大盈一尺三四寸,制川石数十子,红白交错,青绿相间,日汲清泉养之,自谓斋中一宝。”古盆内藏,是说,水栽盆养。 素雅天然,最宜文房|虎须金钱,体形都较小,叶子细密,绿意盎然,摆在房里很雅致。现代人普遍都很忙,日子过的很糙,古人清逸的生活,只能想想罢了。“忍苦寒,安淡泊,伍清泉,侣白石。”雅致的菖蒲,适合文房摆设.为何易文房,最主要原因,还是文房的环境决定的。文房,作为读书写作的房间,室内散射光线虽然充足,但是,阳光要么也相对较少,要么根本就没有。在这种相对较阴的环境下,一般喜阳植物,在室内是呆不久的.而喜阴的菖蒲,与文房环境简直绝配,对日照要求不高,适合室内摆设,故曰最宜文房。 国人将菖蒲作为观赏类花草来种植始于西汉,六朝·佚名《三辅黄图》中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树,有菖蒲百本。”而将菖蒲移于盆盎之中,制成盆景者,据说在唐代便有了,到宋代已极为盛行。我近年留意搜集前人有关菖蒲的诗词,即发现宋人之作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可以说,种植菖蒲在有宋一代文人之中是流行一时的。明王象晋《群芳谱》中载有泥蒲、名水蒲、石菖蒲等品名,虎须中又有泉州者,苏州者,又有龙钱蒲,还有香苗、剑脊、金钱牛,顶台蒲,品类很是繁多,并说:“养以沙石,愈翦愈细,高四、五寸,叶茸如韭者,亦石菖蒲也。又有根长二、三分,叶长寸许,置之几案,用供清赏者,钱蒲也。”可见不少品类是在栽植修剪中培育出来的。明代,特别是晚明,文人赋闲隐居,倾心于悠闲优雅的生活,”“闲赏”“古雅”,栽花赏卉是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说:“余自弱冠读书,养蒲一盎以清目,经今几四十年。岁月滋长,竟成七盎,凡三开花,虽未得服饵,而灸其清寒森蒨之气,良亦不少。”李日华是晚明文人代表人物,追随效仿者自然不在少数了,莳养菖蒲定然也是他们所热衷的。晚清民国的清供图中,菖蒲是常见之客。吴藕汀《十年鸿迹》中说:“百年来,我见过嘉兴画蒲石者,有文後山、朱梦泉、吴秋农、蒲作英、郭晓楼、张唫逋诸人。”藕老本人即有植蒲之好,也是画蒲高手,有不少蒲石长春题材的作品流传于世。张恨水先生《山窗小品》有篇《蒲草》的文章,说:“战前下江大都市中,上等石菖蒲一盆(盆值不计),能售硬币一二元,即阴丹五尺至一丈,合以今日市价,令人舌矫不下也。”阴丹即“阴丹士林”的省称,是民国时颇为流行的旗袍布料。张先生文中又说:“若遍寻谷中,可得数百丛,设化此地为上海或北平,又倒缩时间七年,则张先生富矣。”足可见得在晚清民国菖蒲是清贵之品,文人书斋以之怡情养性自不必待说,高政巨贾购置以附庸风雅也是风气使然了。 吴藕汀《十年鸿迹》中又说:“嘉兴一向种菖蒲的人很多,而且所种甚精……现今种菖蒲已少有其人,因此‘虎须’尚有,‘金钱’巳少矣。”其实何只种菖蒲这一雅事呢?那个年代几乎是断掉了传统文化的香火!藕老话有深意存焉。最近从网络中听到这样一个戏说,谓时下有六俗:“喝普洱、弹古琴、听昆曲、穿唐装、烧沉香、学密宗。”件件皆是雅事,今人渐次捡拾起来,跟风从流至于大众化,也许便是他们所谓的俗了。现在种植菖蒲业已流行,我也不妨从俗一下,在六俗之外更加一条曰:“种菖蒲”。近日见网络中多有售菖蒲者,杭州一家售金钱蒲,索价一百至三百元。张恨水先生文中称战前售价是一二元,找出民国物价作参考,三十年代的北平,一银元可以买六斤好猪肉,如此作一比较,今日菖蒲的价格已略显高于民国了。而另一售家尚说已经不多,如要也只能售我一盆。看来这个势头还真不算弱。有网友评说“一棵菖蒲,跟风如此,我看也只有中国人”,国人诚然好跟风,但若如上所称的七事,跟风倒是未尝不可的。果若真正能味其味,而大肆流行起来却更未始不是一件拍手称赞的美事。 吾视菖蒲为岁寒草,呼之为“蒲兄”。岁寒三友样样是植物,却个个是君子,菖蒲也足以当之。想起王象晋的“乃若石菖蒲之为物,不假日色,不资寸土,不计春秋,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可以适情,可以养性,书斋左右一有此君,便觉清趣潇洒。”想起张听蕉的“菖蒲有山林气,无富贵气。有洁净形,无肮脏形,清气出风尘以外,灵机在水石之间,此为静品,此为寿品,玩者珍惜。”想起曲园老人定制的菖蒲盆上的铭文:“忍苦寒,安淡泊,伍清泉,侣白石。”匪以玩物,维以观德,如此,菖蒲又哪里是仅仅娱人眼目的普通小草呢? |版权声明| 除标注出处外,其余文章均为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分 享 自 然 の 美 點擊圖片觀看相應內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changpua.com/scpgx/5474.html
- 上一篇文章: 10种皮肤瘙痒的用药经验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