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别贪吃粽子
“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屈原《楚辞》有“浴兰汤兮沐芳华”句,故端午又称“浴兰节”。 本期专家 巫桁锞:医院中医肿瘤治疗中心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现任重庆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重庆市中医药学会肿瘤专委会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委员。 从事临床工作二十余年,具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能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和治疗方法,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内科疾病和各种常见肿瘤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妇科肿瘤、肾脏及风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系我院妇科肿瘤联合会诊专家组成员。 门诊时间:每周四上午 王维: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医院中医肿瘤治疗中心主任,国家级重点专科负责人,国家区域中医(肿瘤)诊疗中心培育单位负责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医大师金世元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国医大师金世元弟子,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中国妇女十二大代表,重庆市三八红旗手,重庆市青年联合会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卫计委“中央补助地方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优秀巡讲专家,重庆市科委“重庆市最美科普志愿者”。 擅长运用中医“六位一体”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中医药辅助术后、放化疗后肿瘤患者康复调理及防转移复发;中医药治疗放化疗后白细胞降低、免疫功能低下、恶心、呕吐、脱发、发热、汗证、食欲差、口干、虚弱、失眠及癌性疼痛、癌性胸腹水等。对运用中医药养生防癌及癌前病变治疗方面有较高造诣。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三上午 “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宋代词人笔下的端午习俗众多,系五色丝线,赛龙舟,宴席上还有精致的粽子、菖蒲。挂艾叶,薰苍术,放纸鸢,煎药汤沐浴,制香囊等也是流传已久的民间习俗,不过地域不一,过节的习俗也略有差异。 今日为农历五月初五,值此端午佳节来临之际,我们就来给大家讲讲与一些端午习俗的中医药“智慧”! 1.粽子据文献记载,包粽子的食材是在明清以后才开始使用糯米的。糯米质柔粘,味甘性温,中医认为它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功效。现代研究证明,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及淀粉等,营养丰富。糯米消化速度快,但却消化不完全,所以医生也会建议大家不要多吃。可能有人会问,既然糯米消化不完全,那怎么又说它有健脾养胃的功效呢? 其实,中医的五脏六腑与现代医学对器官的定义有一定出入。中医理论中,脾主管食物消化、人体水液代谢平衡和血液循环,中医认为“气为血帅,血随气行”,如果气不足则,则血不足。而糯米具有补气的功能,因此能促进气血充盈,起到健脾和胃的功效。 这里我们要给大家强调一下中医的理念是“辨证施治”,一味药,甚至是一种食材,它们如何使用,使用多少,都是需要中医综合考虑患者病情、病症、病史等情况,才能得出施治方案的。任何事情都要有度,食物食用也是一样,所以尽管糯米营养丰富,具有健脾养胃的功效,但是对于不适宜的人群,我们也不会建议您去食用。 老人和儿童不宜吃,老人和儿童如果吃得多了,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产生的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还有就是有胃肠道疾病的人群,及病后脾胃运化功能不好的患者,如胃恶性肿瘤、结肠恶性肿瘤患者,及放化疗后极易引发胃肠道副反应的肿瘤患者,不适宜吃糯米。当然,如果想迎合端午的节日气氛,适当少吃一点粽子也是可以。 2.艾叶“艾”,又名艾蒿。艾叶性温味苦,它即可食用,又能入药。在江浙一带的传统食品中,会将艾草制作成青团子,一般在清明节食用。《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不过即使不谈端午节,艾叶用于治病也已有多年的历史。端午节是入夏后的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古人会通过悬挂艾叶及燃烧艾叶来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 中医认为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大众一般外用较多,如做艾灸,用艾叶泡脚等。艾灸是重要的中医外治法,它的重要药材“艾绒”就是用艾叶加工制成的。 艾叶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用艾叶泡脚可治湿癣、湿疹、皮肤瘙痒。另外,艾叶泡脚具有很好的保健效果,会促进人体的肢体末端血液循环,提高睡眠质量,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扁桃腺炎、肢体畏寒、手脚发冷等都具有一定作用。艾叶泡脚好处虽多,但也要提醒大家注意泡脚次数不宜过多,建议一周1~2次,一次20~30分钟即可。 3.菖蒲菖蒲性味温,辛、苦。它狭长的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具有杀虫灭菌的功效。在民间,人们常在端午节将菖蒲与艾叶结成束悬挂于大门上,以驱邪防疫。古人除了悬挂菖蒲,还会把菖蒲切碎,浸入酒中,以便在节日时食用。 药用菖蒲以石菖蒲为正品。《中国药典》规定,石菖蒲为天南星科多年内生草本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中医认为,石菖蒲有除痰开窍、宁神益智、化湿和胃等功效。《医心方》载有“神仙延年不老方”,用石菖蒲、人参、远志、茯苓、菊花,水煎服,可以“令人年少,耳目聪明;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中的“读书丸”,系由石菖蒲、菟丝子、远志、地骨皮、生地黄、五味子、川芎组成,具有治健忘、养神定志之功效;石菖蒲还可拥于用于治疗腹胀、食欲不振、苔腻脉细等,常与苍术、砂仁等配伍。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石菖蒲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类和非挥发性类物质,因其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具有调节及治疗作用,并且具有抗肿瘤、抗炎杀菌、平喘、益智、增强记忆力等多种显著的药理作用而成为研究热点。 4.雄黄酒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白蛇传”,笔者对故事中女主人公喝下雄黄酒后显现“真身”的片段记忆犹新。端午节是各类虫蛇肆虐之时,因此,古人会在端午节饮雄黄酒来解毒、杀虫、驱邪。在传统医学里,少量饮用雄黄酒,可治惊痫、疮毒,但一定要遵医嘱,并用古法炮制的雄黄酒才能喝。现今,雄黄更多的是外用,治疗疥癣恶疮、蛇虫咬伤等。 雄黄作为药用,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中,即将其列为中品,载其“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本草纲目》谓其为“治疮杀毒要药也。”现代认为本品主含二硫化二砷,辛苦、温,有大毒,界定其功能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定惊,主要用于痈疽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癫痫、破伤风、哮喘、疟疾及疥癣、麻风。临床广泛用于痈疽疔疮、癌瘤积毒、痰盛惊风、虫疥湿癣,其效验甚笃。 这里要提醒大家,雄黄作为一味解毒、杀虫的中药,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有毒,遇热可分解为砒霜,不仅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人饮用雄黄酒也同样有一定的危险。在没有正规中医师的指导下不要使用雄黄酒,不管是外用还是内服都需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此外,在端午节,古人还喜欢将装有藿香、吴茱萸、肉桂等中草药的香囊佩戴在胸前或腰间,以达到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目的。 你的家乡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呢?你还知道哪些习俗与中医药有关呢?欢迎留言互动哦!—end— 王维博士工作室-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changpua.com/scpgx/4519.html
- 上一篇文章: 端午安康话中药
- 下一篇文章: 年6月21日产地中药材收购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