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与清明节、中秋节、春节并称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也于年正式成为我国全民法定公休节日之一。并且,端午节也在历经波折后于年9月被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端午之端,意为“开端”;午,在十二地支中属火,是阳气的极致,“午时”为“阳辰”,端午也叫“端阳”。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不同,端午节也被称为午日节、天中节、浴兰节、女儿节等。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现在被大多数人熟知的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才华横溢,深受楚怀王器重,但被守旧派们排挤诋毁,使得屈原与楚怀王关系逐渐疏远,后楚怀王不听屈原劝谏身死异乡,而后楚顷襄王又因听信谗言致王都失守,屈原于流放途中接连听闻噩耗,万念俱灰,最终投入激流滚滚的汨罗江而死。江上的百姓为救屈原,纷纷划船打捞,但始终不见其尸首,为使其尸体免遭蚕食,人们以米团投入江中,还有郎中倒入雄黄酒驱逐蛟龙水兽,传说人们放到水中祭祀屈原的食物多被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以彩丝缠绕,后来就逐渐演变为了赛龙舟、吃粽子、涂雄黄酒等习俗。

屈原爱国之名家喻户晓,但也有别的端午传说在流传,如纪念伍子胥的爱国、曹娥的孝道等。关于端午节的历史起源,很多学者专家进行了大量考证,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早已有“龙舟竞渡”习俗,比屈原更早。即使历史上的端午节不因屈原而生,但历经千百年,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早已深入人心,端午节也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纪念节日,而是借对屈原的赞美与歌颂表达我们的对高尚情怀的文化选择、对灿烂辉煌历史文化的持续传承,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潜在法宝。

端午节有很多习俗,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吃粽子、赛龙舟了,此外,涂雄黄、饮酒(菖蒲酒、雄黄酒、朱砂酒)、沐兰汤、采百药、佩香囊、挂艾草、栓五彩绳、避五毒等习俗也在全国各地流行着。

而纵观端午的各种习俗,无一不是为了辟邪祈福。这不仅是一种风俗,也蕴含其道理。端午为农历五月初五,按照八卦说法,端午日在中天,阳气极盛,端午过后,太阳威力则由盛转衰。此后,进入仲夏,湿气加重、湿热交织,易生邪气,蚊虫滋生,再加上卫生条件差,就很容易生病。人们一方面将此现象归咎于月份,认为其不详,另一方面,人们又积极应对,产生了各种辟邪避疫的行为。其中自然少不了中医药的贡献,下面就几个常见习俗来了解一下与端午相关的中医药知识吧。

吃粽子——清热除烦、利湿开胃

粽叶:粽子独特的一点就在于它的外包装——粽叶。粽叶(即箸(zhù)叶)一般选用苇叶和箬(ruò)叶。北方多用苇叶,即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叶,与中药芦根原植物相同,南方则多用箬叶,即禾本科植物阔叶箬竹的叶。包粽子时,总要先用开水烫或煮一会儿粽叶,让其韧性增加,并散发清香。粽叶不仅闻起来香,还具有多种功效。早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记载箬叶:“甘,寒,无毒。(主治)男女吐血、衄血、呕血、咯血、下血。并烧存性,温汤服一钱匕。又通小便,利肺气喉痹,消痈肿”。表明其清热止血、解毒消肿。苇叶又名芦叶,味甘、性寒,清热辟秽,止血,解毒。主治霍乱吐泻、吐血、衄血、肺痈。且近年来研究表明,苇叶中主要含黄酮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等生物活性;箬叶则含有黄酮类、多糖、氨基酸、维生素等多种成分,具有抗菌、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在煮制时,其中成分渗入米内,可起到一定清热作用,在炎炎夏日带来一丝清爽。糯米:糯米是一种常用的食材,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及淀粉等,营养丰富,为温补强壮食品。且自魏晋时期《名医别录》就认识到了糯米温中的作用。糯米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缩尿、敛汗,解毒。主治脾胃虚寒泄泻,霍乱吐逆,消渴尿多等。从中医来看,糯米可益气健脾,但《本草纲目》又称“糯性粘滞难化,小儿、病人最宜忌之”,且大人也常说糯米不好消化,不宜多吃。那这是否自相矛盾呢?其实并不。①糯米中大部分淀粉是支链淀粉,相比于普通大米中含量更高的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具有更强的粘性和韧性,给肠胃蠕动增加难度,但其更易被消化酶分解。②且淀粉在加热时结构会被破坏,发生糊化,很易消化,但一旦由热变凉,糊化的淀粉又会老化回生,恢复原来的结构,使消化更难。基于以上两点,在不同温度下,不同肠胃功能的人食用不同的糯米制品就会产生易消化与难消化不同的情况。而小儿的胃肠功能较弱,蠕动匹配不上糯米的粘性,就自然不适合食用糯米。但病人则要分情况对待,若是符合中医辨证特点,如脾胃虚弱泄泻,则可以糯米煮粥治疗,效果甚佳。红枣:粽子也分甜咸,而甜粽子里最常见的配料要数红枣。红枣有着极高的营养及药用价值,含三萜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环核苷酸、膳食纤维、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红枣味甘,性温,无毒。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且能滋润肌肤,美容养颜。民间有“一日食仨枣,百岁不显老”、“要使皮肤好,粥里加红枣”之说。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红枣在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养脾护肝方面确有良效,在保健品开发及药品深加工上具有广阔前景。

饮酒、洒酒——辟邪、驱虫

端午饮酒以辟邪、驱虫,其酒多加入中药泡制,主要有雄黄酒、五加酒、菖蒲酒、朱砂酒。这些酒除饮用外,还能用来喷洒墙壁门窗以驱虫,或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涂抹。

其中雄黄酒可以说是端午节传播最广的酒类,在人们的印象中,每到端午,则雄黄酒必用。但按其时间来看,则是菖蒲酒历史最久。据说,自南北朝时期便开始饮用菖蒲酒,后历代相传,唐代便形成风气。唐代诗人殷堯藩称“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反映了当时饮蒲酒的实景。菖蒲酒一直到明代都很盛行,且有了使用雄黄、朱砂的习惯。明《帝京岁时纪胜》及《月令广义》写道:“午前,细切蒲根,伴以雄黄,曝而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洒床帐间,以避毒虫。”“初五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雄黄、朱砂不仅能单独浸酒使用,还可加入到菖蒲酒中。除此之外,还可加入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而尚有另一种酒广为流传,即五加酒。关于五加酒,有东海龙王五公主与凡人相爱的美好传说,也有乾隆随行太医的御用医方的美誉,且五加皮的独特功效也决定了五加酒的经久不衰。

雄黄是一种矿物药,但曾经却被当做炼丹的仙药,甚至多位著名医家都有此看法,陶弘景曰:“炼服雄黄法,皆在《仙经》中,以铜为金,这次出《黄白术》中。晋末以来,氐羌皆纷扰,此物绝不复通,人间始有三、五两,其价如金。”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雄黄的危险,也客观谨慎地看待其药用特点,对其毒性也从“无毒”到“有毒”甚至“大毒”。如今,人们已充分认识到硫黄的药性和毒性,版《药典》明确指出“酸,温;有毒。归肾、大肠经。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外治用于疥癣,秃疮,阴疽恶疮;内服用于阳痿足冷,虚喘冷哮,虚寒便秘。”,“外用适量,研末油调涂敷患处。内服1.5~3g,炮制后入丸散服。”,对于其内服剂量有明确的要求。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而二硫化砷遇热则会分解为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砒霜进入人体后,会破坏某些细胞呼吸酶,致使组织细胞不能获得氧气而死亡。雄黄本身也具有肝毒性,小剂量服用,就会对肝脏造成伤害。雄黄还具有腐蚀作用。因此,服用雄黄极易使人中毒,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意识模糊、昏迷等,重者则会致人死亡。临床上不仅出现雄黄内服导致慢性中毒的案例,而且有多例擅自外用雄黄治疗皮肤病而导致过敏、皮炎的报道。因此,雄黄酒并非适合饮用,尽管酒中含有雄黄量少,但雄黄酒不管喝多小一杯都会对肝造成损害。而一旦中毒,就十分危险。且使用时要谨遵医嘱,切忌自行用药,以免造成悲剧。而黄酒作为雄黄酒的主要原料,则有益身心,可适量饮之。

菖蒲有三种,即石菖蒲、藏菖蒲(水菖蒲)、九节菖蒲。其中石菖蒲、藏菖蒲分别来源于天南星科同名植物的根茎,九节菖蒲则是毛莨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的根茎,后者不仅原植物有别于前两者,饮片特征也很不相同,但由于古代本草描述常有混淆之象,处方也多写“菖蒲”,时时分不清到底是何种菖蒲,直至明清才多以“石菖蒲”、“水菖蒲”描述。另外,古人认为“菖蒲,一寸九节者良”,不少医生写处方时会写作九节菖蒲来代表质优的石菖蒲,却没有弄清二者并非同种中药。尽管这石菖蒲与九节菖蒲药效相似,但终究有所不同,对于这种中药名易混淆的药物,还是要多加深印象,做好区分,避免用错药的不良事件发生。石菖蒲与九节菖蒲二者药效相似,均可开窍醒神、和中开胃,而石菖蒲偏于化痰安神,九节菖蒲偏于温化痰湿,可以替代应用。水菖蒲作用则有明显区别,温胃,消炎止痛,用于补胃阳,消化不良,食物积滞,白喉,炭疽等,显然不可与另两种菖蒲替代使用。而用于制作菖蒲酒的则多为石菖蒲与九节菖蒲。历代医家均认为石菖蒲是一味延年益智的良药,推崇备至。菖蒲酒中除菖蒲外,还使用了多种名贵中药,制作而成的菖蒲酒也是古代美酒之一,被历代宫廷列为端午节必饮的御用酒浆。多部本草经典认为菖蒲酒有延年益寿和强身健体之效,其味清香逸远,醇和可口,甜而不腻,饮后令人神清气爽。且现代研究发现,菖蒲酒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营养成份、丰富的矿物质和活性物质,主要成份能绝大部分被人体迅速吸收,可补肾、明目、除湿、安神、提高免疫力等。

五加皮为祛风湿常用药,擅长祛风除湿,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利水消肿,用于风湿痹病,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脚气等。历来有“五月初五采五加,酿五加酒”的习俗。也由于五加皮的祛风湿的特性,五加酒也特别适合在湿气加重的端午饮用,尤其是潮湿的地区。

朱砂也是矿物药,且曾被认为炼丹的仙药,也有“无毒”至“有毒”的认识演变。朱砂镇静安神作用较好,对于心经有很不错的保健作用,但由于朱砂主含硫化汞,具有较强的肝毒性、肾毒性,在用量上也要多加注意,朱砂不宜大剂量使用,也不宜小剂量长期服用,以免蓄积中毒。内服为0.1~0.5g,多入丸散服,不宜入煎剂加热或火煅,以免析出汞增强毒性。与硫黄酒不同的是,朱砂酒在正常剂量下,小剂量服用是有一定治疗作用的。朱砂与不同药物配伍,可起到治疗失眠、惊痫、心神不宁,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产后癫狂等症的作用。但还是那句话,“是药三分毒”,尤其还是朱砂这种危险中药,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挂艾草——驱邪、祈愿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在门前悬挂艾草是一直以来的传统。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记载有将艾草扎成人形的习惯:“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南宋刘克庄在《贺新郎》描述:“儿女纷纷夸绺束,新样钗符艾虎。”则是将艾草扎为虎形。不论是人形还是虎形,都是人们将驱病辟邪、祈求安康的心愿寄托于艾草之中。一般,人们选择将艾草绑为一束,插在门楣上,或在门楣两旁各插一支艾草,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驱赶蚊虫。

艾以叶入药,温经止血,散寒止痛,是防治吐血、衄血、崩漏、下痢、皮肤顽癣湿疹等多种疾病的常用药物。且艾叶为纯阳之品,能除一切寒湿,被誉为“中医之草”,常常用于艾灸疗法,能灸百病,并以湖北蕲州出产艾草质量最佳,叶厚而绒多,制成的艾绒点燃时烟雾不浓烈、不刺鼻。

艾叶亦常用于预防瘟疫,东晋葛洪著作《肘后备急方·卷二》记载“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以防瘴疠之疾。”明代李梴在《医学入门》中提到:“凡一年四季,各薰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从而“延年益寿”。古代瘟疫流行时,家中保存有艾叶、艾绒的人却没事,反复实践让人们确认,艾叶是可以免受邪气侵害的,于是“艾叶避邪”的认识逐渐传播开来。现代研究表明,艾叶中含有大量挥发油,可达1.23%,且气味浓烈,可抗菌、抗病毒甚至有杀灭作用,在燃烧时作用更强烈,可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出了多种用艾叶预防瘟疫的方法,如悬艾叶、带艾虎、食艾糕、饮艾酒、熏艾烟、洗艾澡等。

除上述介绍外,还有许多其他风俗与中医药有关,如采百药以制药辟邪;以芳香开窍中药制作香囊佩戴可驱虫辟邪;以艾草、菖蒲、佩兰等香草煎汤沐浴(沐兰汤)可防痱止痒、预防疾病;采茶、制凉茶以解暑;吃五毒饼以祈求健康等等。多数习俗都与中医药有关,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传统医药保健节。

[1]赵小霞,谭成玉,孟繁桐,池晓会,田丽冉,李伟.芦苇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1(01):20-22.

[2]余晓红,朱雪梅,李凤伟,薛锋,彭英云.芦苇叶黄酮类提取物体内体外抗氧化性研究[J].食品科学,,36(01):-.

[3]赖椿根,马聿桓,张斌,徐伟虎.箬竹叶水提取物化学成分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02):-.

[4]王恩军,季文琦,范林林,胡亚楠,靳祎,郭晓军,李术娜.箬叶多糖抗肿瘤及调节免疫作用研究[J].医药导报,,32(05):-.

[5]何舟,陈新,杨桃,李龙,胡海,许旭.箬叶中抑菌成分的提取及抑菌试验[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32(01):35-39.

[6]裘淼,熊中奎,吕梦宇.大枣多糖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56(22):-.

[7]王金玺,刘慧瑾.红枣的营养保健功能及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价值工程,,31(23):-.

[8]任红.雄黄酒是杯什么酒[J].中国三峡,(06):35-41.

作者简介

简介:陈静,女、汉族,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声明:本平台部分文章、图片和信息系来源于互联网,转载仅供传递信息或供个人学习、交流,并非赞同其观点和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版权内容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以便及时更改或删除。中国药房编辑出版中心对原创内容拥有版权,任何人或单位若需复制、转载、摘编,须完整注明出处及标明作者,否则本社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本平台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中国药房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changpua.com/scpgx/4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