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说的纫兰佩芷,佩兰化湿之外,古人还有一个用途
在中医系统里,“化湿”也是我们普通人说得比较多的一个类型,而化湿的中草药基本又都是一些性味芳香之品。因为中医认为,“湿邪”是一种阴邪,其性粘滞,所以才需要辛散。 说到化湿,很多朋友第一时间想到的应该是白术苍术之类,但您知道吗,其实单纯的化湿之品,大多都是一些“香草”类植物,佩兰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佩兰。 佩兰可以说是一味古老的中药,早在《楚辞》里,屈原就记载了它的存在,只是彼时基本是当作一种能“辟邪”的香草来认知的。 比如《楚辞.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里面的诗句“纫兰佩芷”,说的就是佩兰和白芷。 而《黄帝内经》里也已经有了佩兰的描述,如《素问.奇病论》: 津液在脾,故令人口干也,此肥美之所发也。......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里面说到的“兰”指的也是佩兰。 到了历代本草家的记载里,佩兰就是一味性味辛平之品,主要就是入脾胃二经,能够化湿醒脾而解暑。因为脾和湿气有特殊的亲和力,化湿之品大多和脾胃有关,这也是佩兰化湿的一个基本特征。 在历代医家笔下,佩还有佩兰叶、陈佩兰、鲜佩兰等别名,但基本都没有太大的差异。 那么,佩兰到底有哪些应用特点呢?归纳历代医家的使用经验,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1、醒脾化湿: 我们都知道,湿气困脾就会导致脾气不得枢转,从而形成所谓的湿阻脾胃之证,出现脘腹胀满;也有湿温初起时,嘴里感到甜腻的情况。 这时候,由于佩兰气味芳香,最善于化湿醒脾,这一点和藿香非常相似,所以也适合湿阻脾胃一类的症候,且经常和藿香相须为用。 佩兰气味清香,性平不温,同时还是调治湿温的要药,这时候,就常与藿香、黄芩、苡仁等药配伍。 由如果是湿热内阻、口中甜腻而多涎、口气腐臭之症,则由可以和一些清热化湿之品配伍,如黄芩、石菖蒲等等。 2、解暑: 古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即使酷热的夏季,也不得不在恶劣的环境里劳作,中暑、暑湿之证比较常见。 所谓的暑湿,其实大体和湿热相当,只是有明显的季节特点,也就是有暑热之邪的同时,由于夏天的主气为“湿”,湿热交加之下,人们更容易感受暑湿之邪。 这时候,由于佩兰能醒暑化湿,常被用于暑湿内蕴、畏寒发热、头胀胸闷、胃呆等症,可以和藿香、厚朴、荷叶等配伍同用。 由于佩兰性味比较平和,用量一般偏大,尤其是新鲜采集的佩兰,更是一用一大把。 再说说古人对于佩兰的一些相关记载: 《本经》把佩兰叫作称兰草,认为它性味辛平,气味芳香,专入脾胃,有化湿悦脾之效;还能解暑,为调治暑湿内蕴之药;其为脾瘅要药,亦去化湿之功。 而夏天暑湿较盛时,还可以采集新鲜的佩兰去暑化湿,可以煎汤饮用。 而古人还有一个比较有特点的用法,也就是屈原在《离骚》里说的“纫兰”,就是采集新鲜的佩兰佩戴在腰间,也可以做成香囊佩戴,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辟邪”,其实就是驱散一些瘴岚湿气。 在历代医家手里,佩兰基本都和藿香同用,两者都能和中化湿、清暑除热,算是相须为用。但相较而言,藿香性味偏于辛温,还能驱散风寒,佩兰则性味辛平,对于湿温、脾瘅出现的“口中发甜”是为要药。 最后再介绍一下和佩兰相关的几个方剂: 1、芳香化浊汤:出自《时病论》,组成有:佩兰、藿香、陈皮、制半夏、大腹皮、厚朴、荷叶。主要针对夏天霉湿较重的气候,人体感到胸腹满闷,气机不畅之证而设。 2、辛苦香淡汤:出自《湿温大论》,组成有:佩兰、藿香、厚朴、半夏、黄芩、黄连、枳实、滑石、薏苡仁,主要适合湿温症。 李时珍对于佩兰,在《本草纲目》的描述比较全面:认为无论是唐代王冰还是金元四大家的李东垣,都喜欢用佩兰祛湿,李时珍自己则认为佩兰“气香而温,味辛而散,阴中之阳,足太阴、厥阴经药”。 由于脾喜芳香,肝宜辛散,而佩兰走气道,故能利水道,除痰癖,杀蛊辟恶,而为消渴良药。 而《本草经疏》则指出,佩兰辛平而能化散中焦的结滞,气味芬芳而能除秽恶,所以能开胃除恶,清肺消痰,散郁结。 总而言之,佩兰确实是一味很不错的化湿之品,其辛平的性味更少燥散津液之虞,尤其是芳香宜人的气味,做成香囊是很适合佩戴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changpua.com/scpgx/10106.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个股骨头坏死方送给大家,请体会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