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
痛经,妇科常见疾病, 西医学把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前者又称功能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多见于青年妇女;后者多继发于生殖器官的某些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盆腔淤血症、子宫颈口粘连或狭窄等。本病常与生殖器官局部病变、精神因素和神经、内分泌因素有关。 中医学多分证治疗。其实,痛经的发生有其规律性。中医名家、黄元御第五代传人麻瑞亭先生治疗痛经,即是抓住这种规律性,打破传统的辨证分型,从发作时间入手,只拟两方,加减化裁。 痛经按照发作时间可分为经前腹痛、行经腹痛和经后腹痛。 经前腹痛多伴有月经错后, 经后腹痛多伴有月经提前。 (一)经前腹痛经前腹痛为痛在月经来潮之前者 系因脾湿肝郁,经脉壅遏,不能疏泄,肺气敛闭太过,因而多见月经过期不来。 当泄而不能泄,肝气郁勃冲突,势必刑克脾土,脾主大腹,故症见下腹作痛。 痛甚而致阴阳格拒,阳浮于上,故头上汗出;阴沉于下,故小腹冷坠。 腰为肾之府,阳虚肾寒,故症见腰痛。 胞宫为肾所主,肾虚寒凝,故多见宫寒不孕,绝产不生。 肝木虽能疏泄,而肺气仍敛闭不启,故经来艰涩不利,或紫黑成块。 经水既来,则经脉疏通,木气松和,经来痛亦自减或全止。 或因脾土被贼,运化迟滞,胃气壅满,上逆而作恶心呕吐。 脾湿肝郁,疏泄不利,故脉现细濡,稍弦,关寸大,舌苔白腻。 [治则] 健脾疏肝,理气行瘀,暖下止痛。 [方药] 茯苓9g,甘草6g,炒杭芍12g,粉丹皮9g,肉桂5g,广橘红9g,炒桃仁12g,法半夏9g,泽兰30g,延胡索9g,草蔻仁6g,丹参12g。 水煎温服。 [加减] 脉稍弦、月经稍后错者,去肉桂,加全当归9g,疏肝止痛。 脉弦、月经后错者,去肉桂,加川芎9g,通经止痛。 下寒者,加炒干姜6g,温暖中下祛寒。 夜热烦躁、舌苔厚腻者,去肉桂,加柴胡6g,生地炭9g;或加大熟地9g,以清胆经之郁热,濡肝家之枯燥。 脾湿腹胀、小便不利者,加车前草12g,利尿去湿。 胃热呕恶者,去肉桂,加淡竹茹9g,煨生姜6g,清热和胃,降逆止呕。 (二)行经腹痛行经腹痛为痛在行经之始终者,亦因脾湿肝郁、经脉壅遏不通所致,症见月经量少、结涩不利,多系子宫后倾、输卵管不通使然,治同经前腹痛。 [加减] 经口臭、胸膈烦热,或五心烦热者,加柴胡6g,或加黄芩炭9g,以清肝胆郁热,或径用“丹栀逍遥散”。 经来量少、结涩不利、白带多者,加牡蛎粉12g,破结通经,潜阳止带。 经来量少、时停、腹痛又来、时通时闭者,加补骨脂9g,温肾通经。 行经腰痛者,加炒杜仲12g,痛甚加骨碎补9g,温肾以止痛。 输卵管不通者,加石菖蒲9g,行瘀破结。 (三)经后腹痛经后腹痛为痛在月经来潮之后者, 系因水寒土湿,血虚肝燥,陷泄不升,因而多见月经先期而至,行经期长,断续不止。 肝木枯燥郁遏,贼伤脾土,故症见纳差运迟,小腹隐隐作痛。 脾湿肾寒,故症见腰腿困乏无力,大便稀薄,甚则宫寒不孕,即使怀孕,也易流产。 脾湿肾寒,肝木郁陷,故脉现细濡,关尺略大,舌苔白薄,或白薄腻。 [治则] 温中暖下,润血疏肝,行瘀止痛。 茯苓9g,甘草6g,桂枝6g,炒杭芍9g,粉丹皮9,全当归15g,石菖蒲9g,泽兰15g,炒干姜6g,阿胶(烊化)9g。 水煎温服。 [加减] 脾虚运迟者,加草蔻仁6g,暖中醒脾。 月经量多者,去泽兰,加炒莲房15g,棕榈炭9g,调经止血。 月经量多、紫黑成块者,加刘寄奴6g,化瘀止血。 经色暗淡稀薄者,加炒蒲黄12g,利湿止血。 肾寒腰痛者,加炒杜仲12g,或加骨碎补9g,温肾止痛。 宫寒不孕者,加石楠叶10g,以暖宫寒,或径用“大温经汤“化裁以治之。 腹泻者,加炙米壳5g,暖下涩肠止泄。 痛重者,加延胡索9g,疏肝止痛。 气虚不敛、月经量多者,加山茱萸12~15g,敛肺止血,或加生黄芪15g,益气止血。 经前腹痛、行经腹痛多因肝气郁滞、经脉结涩所致,因此,疏肝理、化瘀止痛为不易之法,但亦当适可而止,以免肝气疏泄太过而致崩漏。非白带过多,不用泽泻,以防利脾湿而伤肝阴。 经后腹痛多因血虚木燥、陷泄不升所致,多见上有标热,而本属脾肾虚寒。血虚木燥,宜补血润血;脾虚肾寒,宜温中暖下。但不宜过用香燥、大热之品,以防助阳太过而灼伤肝阴。更不可见有标热径用寒凉,戕伐脾肾本已虚惫之阳,致成堕胎、宫寒不孕之祸。痛在经前多伴有月经后错,痛在经后多伴有月经提前,故当与月经先期、月经后错互参,灵活变通而治之。 针灸治疗 痛经多由情志不调,肝气郁结,血行受阻;或经期受寒饮冷,坐卧湿地,冒雨涉水,寒湿之邪客于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或由脾胃素虚;或大病久后,气血虚弱;或禀赋素虚,肝肾不足,精血亏虚,加之行经之后精血更虚,胞脉失养而引起痛经。 痛经主症:经期或行经前后下腹部疼痛,历时数小时,有时甚至2~3天,疼痛剧烈时患者脸色发白,出冷汗,全身无力,四肢厥冷,或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尿频、头痛等症状。 兼见腹痛多在经前或经期疼痛剧烈,据按,经色紫红或紫黑,有血块,下血块后疼痛缓解属实证。 经前乳房伴有胀痛,舌有瘀斑,脉细弦者,为气滞血瘀; 腹痛有冷感,得温热疼痛可缓解,月经量少,色紫黑,有块,苔白腻,脉沉紧者为寒湿凝滞。 兼见腹痛多在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小腹柔软,喜按,月经色淡,量少,属虚症。 面色苍白或萎靡,倦怠无力,头昏眼花,心悸,舌淡,舌体肿大,边有齿痕,脉细弱者为气血不足; 腰膝酸软,夜寐不宁,头昏耳鸣,目糊,舌红苔少,脉细者为肝肾不足。 典型案例 1、针灸名家陈大中(江苏无锡人),治疗虚寒性痛经 处方:肾俞、中极、次髎、地机 操作:温针灸。于每次月经前针治3次 具体案例:李某,女,17岁,年3月27日初诊 主诉:行经时腹痛3年余 病史:月经行经腹痛,每次于月经前腹痛,行经不畅,腹痛加剧,经色紫暗成块,经后才能逐步缓解。 检查:神清语明,面色黄白,形体消瘦,行动自如,舌淡苔薄白,脉沉涩。 诊断:痛经(虚寒型) 治疗:温肾、调经、行瘀、止痛运用上法经过3个月的治疗,病人痛经症状完全消失,经行通畅,故停止治疗。 该病例属寒邪入络,客于胞宫,经血为寒湿所凝,运行不畅而痛。故取肾俞以益肾气;中极为足三阴、任脉之会,有调冲任、暖胞宫之功;加次髎有利气止痛作用;地机是足太阴脾经之郄穴,能行血调经。上穴配之能行气化瘀、温经止痛。 2、针灸名家赵尔康(江苏江阴人),治疗寒凝胞宫型痛经 处方:气海、关元、血海、三阴交、行间 操作:气海、关元采用三进一退法补之,使针感向小腹部两旁扩散,下达阴部,血海、三阴交、行间施以平补平泻法,并在针柄上裹以艾绒各灸5壮,每于月经后1周开始治疗,隔日1次,7次为1疗程。 具体案例:朴某,女,26岁。年6月14日初诊。 主诉:每值经期小腹疼痛4年余。 病史:患者缘于4年前,值经期时,过食生冷,复因冒雨感受寒邪,致胞宫受寒,血被寒凝,出现小腹剧痛。以后每值月经来潮前后,小腹疼痛剧烈,伴腰痛,月经周期迟早不一,血量多少无定,色暗滞,食欲不振。曾在某医处服吴茱萸汤加减治疗无效。故于今日来诊。 检查:神清语明,面色暗淡无华,精神倦怠。苔薄白,脉沉紧。诊断:痛经,寒凝胞宫型。 治疗:温经散寒、活血止痛、和调冲任运用上法治疗1疗程。7月16日开始第2疗程,症见月经来潮前后,小腹略感微痛,腰痛亦减,面色已转红润,但经血仍暗滞。脉迟缓,苔薄白。再按上法施治。8月13日进行第3疗程,诸症悉除,月经周期及苔、脉基本正常。为巩固疗效,给予患者3个疗程的艾条,带回自灸气海、关元以善其后。经两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该病是随着月经周期持续发作的一种病症。气海、关元均属任脉,前者为任脉之气所发,元气之海,有通调下焦之功;后者为小肠募穴,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上穴通过针刺与艾灸,能起到温经散寒,祛瘀通络或调理冲任的作用。血海为足太阴脾经治血症的要穴,有破血止痛之效。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三脉交汇处,佐以足厥阴肝经荥穴行间,共奏通经活络,调和气血之功。根据“寒则温之”的治则,重灸气海、关元,胞宫得暖,寒凝得散,痛经自愈。 3、针灸名家姜淑明(天津人),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 处方:中极、归来、地机操作:取中极、归来进针后,令针感向下放散;再针地机二穴,均行泻法,针后加灸,留针15分钟。 具体案例: 张某,女,25岁,工人。年冬季某日初诊 主诉:月经期将至,腰腹痛剧,少腹坠胀1天。 病史:患者月经14岁初潮,期量色质尚正常,后因经期大怒,其后则每于行经前即腰痛、腹痛、少腹胀坠。经行开始血量少,色紫黯有块,待血块下后则痛减,有时胸胁亦胀痛。此次行经非同往常,疼痛剧烈,无奈前来求治。 检查:挽入诊室,弯腰扶腹,呻吟不止,表情痛苦,面色苍白,头面冷汗,少腹拒按。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沉涩。 诊断:痛经(气滞血淤型) 治疗: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运用上法治疗,患者自觉疼痛立刻减轻,15分钟后痛止出针,病人面带笑容,很是感谢。遂嘱其下次月经期前稍感不适时,即来针治,如此经过几次治疗,即告痊愈。 该病例系因精神因素影响,怒则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滞不能运血,血行受阻,滞于脑宫而作痛。今取中极为主穴,可通调冲任,行瘀止痛,活血通经;配归来为足阳明经穴,用之调血气以辅中极之功;远端佐地机,系足太阴经之郄,镇痛功强。三者相合,奇效彰著,实证加灸者,取其温通之力,俾经脉通,血下行,其痛自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erfeng.com/scpgj/804.html
- 上一篇文章: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
- 下一篇文章: 原创康复专家为您讲解脑梗塞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