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入药应用史
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pf.39.net/bdfyy/bdfzj/ 菖蒲从古至今一直是中药,而且是一味活跃在诗里画里的上品中药。历来受医家、道家、文人墨客推崇,并被神化,誉为“水草之精英,神仙之良药”。作为药用的主要是石菖蒲的干燥根茎部分。 石菖蒲根茎呈扁圆柱形,稍弯曲,长3至20厘米。直径0.3至1厘米。表面棕褐色、棕红色。粗糙,多环节,节间长2至8毫米。叶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根痕圆点状。质硬,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内皮层环明显,可见多数缩管束小点及油细胞,气芳香,味苦,微辛。以条粗,断面类白色、香气浓者为佳。 菖蒲功效主治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全书载药种,按药物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菖蒲列为上品,谓:“味辛,温。主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其朴实地记录了菖蒲的主要功用。 汉末《名医别录》谓其有“聪耳明目、益心智”之功,故善治迷惑健忘、耳鸣失聪等症。如明代《证治准绳》不忘散,即以石菖蒲,配远志、人参、茯神、茯苓,专治迷惑善忘,有开窍益智、宁心安神、促进记忆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认知功能障碍等。 其后梁代陶弘景在《名医别录》补充“主耳聋,痈疮,温肠胃,止小便利,四肢湿痹,不得屈伸”,又治“小儿温疟,身积热不解,可作浴汤。聪耳目,益心智”。 唐代甄权所著《药性论》增入“治风湿顽痹,耳鸣,头风,泪下,杀诸虫,治恶疮疥瘙。”对皮肤湿疮、疥癣等疾,皆可应用。五代时期的《日华子本草》认为“除风下气,除烦闷,止心腹痛,霍乱转筋。治客风疮疥,涩小便,杀腹藏虫及蚤虱。耳痛:作末、炒,承热裹窨,甚验。”。王好古则日其可“治心积伏梁”。 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开心散、定志小丸,以菖蒲配他药,主治健忘、化湿和胃。因为石菖蒲辛苦气香,入胃经则能宣化湿浊、开胃消食,乃化湿和胃良药。 医院编《圣济总录》菖蒲散,以菖蒲配乌头等,治疗风寒湿痹、去湿止痒。因石菖蒲辛苦而温,辛温能化湿;苦燥可杀虫,故外用涂敷,有去湿疗疮、杀虫止痒之功。 [肆] 明代《滇南本草》添入“治九种胃气,止疼痛”之后,《本草纲目》在以上基础上谓之“气温味辛,乃手少阴、足厥阴经药。心气不足者用之,虚则补其母也。肝苦急以辛补之,是类。治中恶卒死,客杵癫痫,下血崩中,安胎漏,散痈肿。捣汁服,解巴豆、大戟毒”。 明代《本草蒙筌》:菖蒲味辛、苦,气温。无毒。主手足湿痹,可使屈伸;贴发背痈疽,能消肿毒。下气除烦闷,杀虫愈疥疮。消目翳,去头风。开心洞达出音声,益智慧通窍虚灵。劫耳聋耳鸣,禁尿遗尿数。腹痛或走者易效,胎动欲产者即安。鬼击懵死难苏,急灌生汁;温疟积热不解,宜浴浓汤。单味入酒煎,疗血海败,并产后不血不止;细末铺席卧,治遍身毒,及不痒发痛疮疡。 清代《本草备要》还认为菖蒲“宣通窍,补心。辛苦而温,芳香而散。补肝益心,开心孔,利九窍,明耳目,发音声。去湿逐风,除痰消积,开胃宽中。疗噤口毒痢)”《本草再新》说能“止鼻血,散牙痛”。至此历代本草逐渐总结出菖蒲具有去湿、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等诸功效。 清《本草崇原》:太阳之气,生于水中,上与肺金相合而主表,与君火相合而主神。菖蒲生于水石之中,气味辛温,乃禀太阳寒水之气,而上合于心肺之药也。主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者,太阳之气,上与肺气相合而出于肌表也。开心孔者,太阳之气,上与心气相合而运其神机也。五脏在内,九窍在外,肝开窍于二目,心开窍于二耳,肺开窍于二鼻,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前后二阴。菖蒲禀寒水之精,能濡五脏之窍,故内补五脏,外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是通耳目口鼻之上窍也。又曰主耳聋、痈疮者,言耳不能听而为耳痈、耳疮之症。菖蒲并能治之。温肠胃,止小便利,是通前后二阴之下窍也。菖蒲气味辛温,性唯上行,故温肠胃而止小便之过利。 现代临床应用,如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能“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消化不良,胃炎,热病神昏,精神病”。《广西中草药》治“癫狂,惊痫,痰厥昏迷,胸腹胀闷或疼痛”。《江西草药》治跌打损伤:石菖蒲鲜根适量,甜酒糟少许,捣烂外敷。石菖蒲在治疗老年痴呆病也有满意疗效的报道。故现代对该药功效的认识更为深入,应用更为广泛。 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changpua.com/scpyf/5556.html
- 上一篇文章: 您有一份端午节礼物请注意查收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