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益心智安心神,还能抗心律失常,不愧是
古往今来,菖蒲知己何其多。唐宋时期,诗人画家无不以它为案头清供。郑板桥题画诗云:“玉盎金盆徒自贵,只栽蒲草不栽兰。”李白一直欲得它,诗日:“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杜甫诗赞:“风断青蒲节,霜埋翠竹根。”苏东坡为种它,还专门研究了一套“附石法”。他在花盆中莳养它数年,忽开九花,人以为瑞。他非常高兴,写诗曰:“无鼻何由识薝(音沾)卜,有花今始信菖蒲。”鬼才李贺最为决绝,诗曰:“九节菖蒲石上死,湘神弹琴迎帝子。” 说到爱它之人不能不说薛涛和元稹。当年的才女薛涛居成都浣花里,一个独门小院,门前浣花溪边种满了它。送元稹《赠远》时写道:“扰弱新蒲叶又齐,春深花发塞前溪。”千里之外的元稹在《寄赠薛涛》写下:“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多么炽烈的情话!分别后的相思如那满庭的菖蒲疯长,两人的情事也如那紫色的菖蒲花一样清幽绝美,让人唏嘘千年。 古人把它奉为神草。端午节悬挂菖蒲、艾叶,饮菖蒲酒,因其可驱避邪疫。有趣的是,可爱的古人因崇拜和喜爱它,更将它人格化,特意把农历四月十四日定为它的生日。隆重地为一株小草年年过生日,这样的待遇在本草植物中可真是罕见。 古籍记载 菖蒲二字,透着文雅,念在口中,亦觉清疏古朴,似闻草木之幽香。《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十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于是始耕。则菖蒲取此义也。” 菖蒲分很多种,但是可以入药使用的只有石菖蒲,且以生于石上的一寸九节开紫花的为最佳。 一寸九节开紫花,自然是最美也最难寻觅。峻岭溪流处,明月松间照,一丛碧玉般清幽的小草,几朵紫蝴蝶样的小花,有意无意中飘逸而出,一任清水照初颜。微风吹来,“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风斩碎一川波”,如剑般碧绿的叶片开始翩翩起舞,整条山涧都灵动起来,芳香袅绕,清气袭人。有蜂蝶飞来,可一见那剑叶,又有点胆怯,踯躅不前。这就是难得一见的菖蒲花开。 它开花为吉兆。据《梁书》载:“太祖皇后张氏尝于室内忽见庭前菖蒲生花,光彩照灼,非世所有,后惊异之,谓侍者日:‘汝见否?’皆云未见。后曰:‘尝闻见菖蒲花当贵。’因取食之,生高祖。”有爱花之人还会专门种它以待花开,可依然难得一见。 它在众多药方中甘愿为臣,精心辅佐,绝不为君。中药方剂配伍中有君臣佐使一说。《本草新编》中记载:“石菖蒲,味辛而苦……然止可为佐使,而不可为君药。开心窍,必须君以人参;通气,必须君以苍术……”由此可知,它只有天然纯朴的野性而无丝毫谋名利之野心。无欲无求,独自行走,挥洒一路芬芳,却和世界两不相伤。这样的心境谁不爱呢。 千古名酿 菖蒲酒,据史料记载,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较早的名酿美酒之一,被历代宫廷列为端阳节必饮的御用酒浆。它色泽橙黄透亮而不失中草药之天然本色,其味清香逸远,醇和可口,甜而不腻,饮后令人神清气爽。因此,历代皇家都视为稀世琼浆,滋补玉液。到了明代,每到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皇帝就会喝一些,还会赐给官眷内臣一起品尝。 《后汉书》曾记载这样一段真实故事:有个叫孟佗的人极想当官,而本人又缺才无功,于是他不惜重金买了一坛此酒,送给了当朝的宰相张让。张让接后,喜形于色,当即下令,封孟佗为凉州五品刺史。一壶酒就换得刺史官,这从侧面证明了在当时这酒的身价。 北京市一位名叫高齐民的老中医,多年来每日坚持服饮少许,使其长年不愈的关节肿痛爽然消失。我国文学巨著《水浒》、《西游记》中都有关于称颂它的佳句,当代亦有不少名人赞辞。“名酒溯源肇炎汉,历代曾闻列御膳。琼浆玉液庆延龄,盈轶连牍见经传。”这是周恩来总理曾亲自命名的“评酒家”傅杰先生为其题写的一首诗。中国科协副主席裴丽生先生亦书云:根源二千年,美名自古传。今朝更争艳,跻足四化间。 “神仙之灵药” 医者爱菖蒲,皆因其“醒”。一是“醒目”。古人夜读,油灯之下放一盆它,除养心外还可养眼,因它可吸附微尘,免灯烟熏眼之苦。二是“醒脑”。它芳香走窜,可开窍醒神,治中风等引起的神志错乱者尤其好。三是“醒脾胃”。它芳香化湿,用于湿浊中阻引起的胃部胀闷疼痛疗效最好。四是“醒心”。它入心经、开心窍、益心智、安心神、聪耳明目。前人云九节菖蒲为最佳,即指菖蒲能通九窍之意,心窍通而九窍俱可通矣。 古代医家、道家对它颇为器重,《仙经》中称它为“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道藏经》有“菖蒲传”一卷,是说它风干为丸,每旦酒饮任下三十丸,临卧更服三十丸,“服至一月消食,二月痰除,服之五年骨髓充,颜色泽,白发黑,落齿更生。”古时寇天师、郑鱼、曾原等,皆以服此得道。《神仙传》曾有这样一段记载:“汉武上嵩山,夜忽见有仙人长二丈,耳出头巅,垂下至肩,礼而问之,仙人曰,吾九疑之神也,闻中岳石上菖蒲一寸九节,可以服之长生,故来采耳。忽然失神人所在。帝顾侍臣曰:彼非复学道服食者,必中岳之神以喻朕耳,为之采菖蒲服之。经二年,帝觉闷不快遂止。时从官多服,然莫能持久,惟王兴闻仙人教武帝服菖蒲,乃采服之不息,遂得长生。” 晋代养生学家葛洪《抱朴子》云:“韩众服菖蒲十三年,身上生毛,冬袒不寒,日记万言。”并说:“商丘子不娶,惟食菖蒲根,不饥不老,不知所终。”这些当然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它确为历代医家推崇备至,远在《神农本草经》中即被列为“上品”之药,说它能“开心孔,补五脏,透九窍,明耳目。”并且“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王秉衡《重庆堂随笔》还称赞其:“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 现代中医多认为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功用。一是化痰开窍,用它治疗痰迷心窍的中风、癫痫、神志不清等证和痰浊壅阻,清阳不升所致的健忘,耳鸣耳聋,或痰浊阻滞经络的肢体不利之证。二是化湿和中,用它治疗湿阻中焦所致的胸腹胀闷,腹痛吐泻,食欲不振,舌苔腻等病证。它作香料,有提神、通窍、杀菌的功能。明末清初名医傅青主有一妙法:菖蒲3克,黄连6克,水煎服,往往一剂而愈。傅氏指出:“此方不奇在黄连,而奇在菖蒲,菖蒲引心经之药,此所以奏功如响也。” 现代医学对石菖蒲的研究表明,石菖蒲中的石菖蒲醇水溶液以及挥发油对于心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够降低心脏收缩频率和幅度,从而对于心律失常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另外,它还能够抑制血液中血小板的聚集作用,从而增强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广慈中医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erfeng.com/scpyf/2839.html
- 上一篇文章: ldquo灵草rdquo菖蒲的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