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石菖蒲生境——溪流岩石间

每逢读到王维这首《山居秋暝》诗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一句时,总是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一种药用植物——石菖蒲,也许这种意境下最适合不过它生长了。因为野生石菖蒲喜欢集中分布在众多河流的上游(源头)一带;也就是一些山沟、溪涧、泉水附近岩石间。而大的河流里几乎很少分布。不由而然的感觉到石菖蒲这种植物很是雅致。可见自古就为文人雅士喜爱,常作案头清供的原因。

中药石菖蒲为多年生草本,为著名的开窍药之一,有悠久的用药历史,石菖蒲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tatarinowii,以根茎入药。菖蒲最早以“昌本”之名出现在西周的《周礼.仪礼》中,:“醢(hai)人掌四豆之实。朝事之豆,其实韭菹、醓醢、昌本、麋臡、菁菹、鹿臡、茆菹……”,后本草书籍多以菖蒲命名。时珍云:“菖蒲,乃蒲类之昌盛,故曰菖蒲”。可见“菖蒲”之名可能取自昌盛之意。又因其多生于岩石间,故名石菖蒲。

石菖蒲穗状花序

石菖蒲入药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或延年。一名昌阳生池泽。”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描述,《名医别录》云:“菖蒲,生上洛池泽及蜀郡严道,一寸九节者良,露根不可用。五月、十二月采根,阴干。”《本草经集注》云:“上洛郡属梁州,严道县在蜀郡。今乃处处有。生石碛上,概节为好。在下湿地,大根者名昌阳,只主风湿,不堪服食。”等等。

石菖蒲

根据以本草所述考证,石菖蒲在唐代以前使用一直比较混乱,难以确定基源,其《神农本草经》中也许是现在的水菖蒲即现在植物菖蒲Acoruscalamus,古代使用的菖蒲种类不一,其石菖蒲、水菖蒲、金钱蒲、九节菖蒲(阿尔泰银莲花)均有可能。直到宋代才才逐渐清楚为石菖蒲至明清完全确定并一直延续至今,从古到今方子中也多为现在石菖蒲这一基源。其中的古代所谓“九节菖蒲”也为中药石菖蒲,非现在的阿尔泰银莲花的根。中药石菖蒲性味辛、苦,温。归心经、胃经。功效具有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

石菖蒲的根部,节密集

现在我们临床使用的石菖蒲多系野生资源,野生石菖蒲在黄河以南多有野生分布,资源蕴藏量大,但随着这几年的滥采挖,资源在逐渐枯竭,个别地区开始发展家种,但市场上较为少见。因石菖蒲可以水陆两栖生长,多旱地分根种植,但质量不如野生石菖蒲好。

分根繁殖栽培的家种石菖蒲

因石菖蒲野生逐渐减少,生长周期长4-5年,野生恢复也较为缓慢,产地采挖愈趋向小个,好货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高。所以经常导致现在石菖蒲个别掺有水菖蒲,因为水菖蒲产量较高,适应性强,分布广泛,外形相似,且较难以区分,来互相掺杂流入市场。而水菖蒲以藏菖蒲也收入药典使用,但功效不同,注意鉴别区分使用。

石菖蒲药材图

本品呈扁圆柱形,多弯曲,常有分枝,长3~20cm,直径0.3~1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疏密不匀的环节,节间长0.2~0.8cm,具细纵纹,一面残留须根或圆点状根痕;叶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有的其上有毛鳞状的叶基残余。质硬,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内皮层环明显,可见多数维管束小点及棕色油细胞。气芳香,味苦、微辛。

何为水菖蒲?

水菖蒲又名藏菖蒲,因多生于水池、湖泊、沼泽一带,为常见的一种湿地植物,南北方均有分布,又为藏药之一,故名藏菖蒲。水菖蒲同样也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植物名为菖蒲Acoruscalamus。其根茎入药具有温胃,消炎止痛。用于补胃阳,消化不良,食物积滞,白喉,炭疽等症。

菖蒲手绘图

“五月五,过端午;插艾草,挂菖蒲。”过几天就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了,民间有端午节在家门口插艾草、挂菖蒲辟邪祛秽的传统习俗。"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时人们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所挂的菖蒲的叶子即水菖蒲植物。

菖蒲原植物

菖蒲的鲜根茎

菖蒲(左)和石菖蒲(右)鲜根茎对比

菖蒲(左)和石菖蒲(右)鲜根茎切片对比

冬凌草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疗哪里最能治好
郑州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erfeng.com/scpyf/2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