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之菖蒲艾草
端午节 五月初五 端午起源说 历史沿革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古代吴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之说。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民间习俗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农历五月,古代称之为“恶月”,从气候上来看,渐入热夏,湿热弥漫,人易染病,是灾疫流行之时。所以,在端午节前后,时兴在门上悬插菖蒲、艾叶,谓之“蒲剑”、“艾虎”,以驱邪避害。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端 午 瑞 草 菖蒲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菖蒲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菖蒲主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透九窍,明耳目,出音声”,认为菖蒲是一味很有用的中草药。 艾草 艾草,又名家艾、艾蒿,是菊科多年生草本,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在古代中国针灸学里,就以艾草的老叶制成艾绒,用以灸疾除病。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临床上内服外用皆可,早在《伤寒论》中的“胶艾汤”等用到了艾叶,其它如艾灸、煎水外洗等。 名家论述 艾叶 艾叶 《本草纲目》:艾,温中、逐冷、除湿。 《本草求真》:艾,专入肝脾,兼入肾。 《本草从新》:艾,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 《圣济总录》:冷劳久病,茅香花、艾叶四两,烧存性,研末,粟米饭丸梧子大。初以蛇床子汤下二十丸至三十丸,微吐不妨,后用枣汤下,立效。 《肘后方》:伤寒时气,温病头痛,壮热脉盛:以干艾叶三升。水一斗,煮一升,顿服取汗。 《妇人良方》:妊娠风寒卒中,不省人事,状如中风:用熟艾三两,米醋炒极热,以绢包熨脐下,良久即苏。 菖蒲 菖蒲 《本草纲目》:菖蒲气温,心气不足者用之,虚则补其母也。肝苦急,以辛补之是矣。 《本草汇言》:石菖蒲,利气通窍,如因痰火二邪为眚,致气不顺、窍不通者,服之宜然。若中气不足,精神内馁,气窍无阳气为之运动而不通者,屡见用十全大补汤,奏功极多,石菖蒲不必问也。 《本经逢原》:菖蒲,心气不足者宜之,《本经》言补五脏者,心为君主,五脏系焉。首言治风寒湿痹,是取其辛温开发脾气之力。治咳逆上气者,痰湿壅滞之喘咳,故宜搜涤,若肺胃虚燥之喘咳,非菖蒲可治也。其开心孔、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总取辛温利窍之力。又主肝虚,心腹痛,霍乱转筋,消伏梁癫痫,善通心脾痰湿可知。凡阳亢阴虚者禁用。以其性温,善鼓心包之火,与远志之助相火不殊,观《本经》之止小便利,其助阳之力可知。 《重庆堂随笔》:石菖蒲,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清解药用之,赖以祛痰秽之浊而卫宫城,滋养药用之,借以宣心思之结而通神明。 参考文献 1.黄永林.端午节采艾蒿和菖蒲习俗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6):-. 2.马丽.端午节与中国菖蒲文化[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06):18-21. 3.汪宗俊.端午节的艾叶与香袋[J].生命与灾祸,(03):27.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erfeng.com/scpyf/1963.html
- 上一篇文章: 斑秃溢脂性脱发少白头白发
- 下一篇文章: 治疗癫痫有效民间偏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