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藏的魅力和前景势不可挡
大凡收藏,在中国广为人知的当是字画、瓷器类,细分之下可包罗万象,甚至可以这样说:只要能有兴趣想得到的,都有可能进入爱好者收藏之列。随着真文化理念的不断推行,砚台作为一个经典的收藏分支,势不可挡进入大众视野。 砚台,是文房四宝中使用寿命非常久的器物,作品收藏品种,砚台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中国文明的传承,砚藏,同样自古以来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和重视,更不乏名人们的垂青,如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 砚藏典故 从古至今,砚台被收藏家视为珍品。赏砚、赠砚、寻砚、制砚的文化美事,渊源流传。如“米芾拜砚”、“东坡洗砚”等传说,更是被当代艺术人士创作到美术作品中。 《春渚纪闻》中记载了一则米芾“抢”砚的趣事——竟然设计霸占了皇上的砚台。某一天,宋徽宗召米芾为其书法,米芾见皇帝桌上有一方名砚,入眼便难以忘怀,便有心念之。写完字,米芾就端上砚台跪在殿上请曰:“此砚经臣濡染,不可复以进御,取进止。”意思是,这方砚台已经被我用了,再让皇帝用就不够格了,因此请皇帝把砚台赐给我。皇帝多聪明啊,当然看出了他的心思,便答应了。米芾获此至宝,急忙抱着砚台狂奔,连衣服都染黑了。宋徽宗叹气说:“颠名不虚得也。”(米芾有外号“米颠”) 近代关于砚的故事,更是不枚胜举……可见,大凡文化的东西,其一旦进入公众视野,其生命力是流传自发的根本不需要外力推动,这也是收藏吸引人特点之一。 砚事离不开砚石 文房四宝有四宝,砚之收藏亦有“四大名砚”。 端砚,产自广东肇庆。其石质致密、坚实、细腻、滋润,发墨不损笔,可呵气研墨,有绚丽多彩的花纹。端砚的石眼是天然生长在砚石上如眼镜一样的石核,莹莹有光,美丽可爱。 歙砚,产自安徽歙县。其石质坚韧,刚而不脆,柔而不娇,本色倩莹,纹理缜密,久磨无粉,发墨不耗墨,不吸水,不损笔。砚工按照天然纹理,因材施刀,有浮雕、浅浮雕、半圆雕等,雕刻精细,造型浑朴。 洮砚,产自甘肃洮州。其石材色多为鸭头绿和青灰色,纹理为丝,细腻如玉,色气秀润。易发墨,不损毫,好贮水,易洗涤。雕刻工艺上多采用镂空式,特别多以龙为题材,图案复杂逼真,主题感强,栩栩如生。 澄泥砚,产自河南洛阳。其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因烧过程及时间不同,可以是多种颜色,有的一砚多色,尤其讲究雕刻技术,有浮雕、立体、半起胎、过通等品种。澄泥砚质地细腻,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 除去这些之外,物产丰富的中华大地上还有众多的品种,如山东就有红丝砚、青州砚、徐公砚、淄砚、砣矶砚等;四川有苴却砚、蒲山砚等;各种产地、材料、质地的砚:菊花石砚、燕子石砚、玉砚、红木砚、陶瓷砚、砖瓦砚、紫砂砚……应有尽有。 赏一方砚,知一段史。 砚,自诞生之日起,便融书画、雕刻等艺术为一体,浓缩了中华民族各个朝代文化、经济乃至审美的信息。一方佳砚中,不仅能品味和欣赏砚石细腻的纹理、精湛的雕刻技艺、独特的书画创意,还能从中一探传统文化的承载、积淀和缩影。 在和平昌盛的年代,砚台上雕刻山水花鸟,而在战火连天的时代,砚台上雕刻的则是爱国情怀。在民族英雄辈出的南宋,岳飞、陆游、文天祥都曾在砚台上刻文明志。岳飞在端砚刻有“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八个字。意思是,抗金卫国的意志永不变,绝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 汉代书法、绘画、石雕均属我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砚台从最初的简单工具演变成具有观赏价值的工艺品。 隋唐时期是砚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因为经济发达,文化事业也随之繁荣。人们对砚台的要求也从原来的坚实、美观,上升到更细致的发墨、少损等功效。因此,隋唐时期的制砚工艺迅速多元化,四大名砚之中的端砚和歙砚就出现在唐朝。 端砚因石材产于端州的端溪而得名。唐代诗人李贺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歙砚产于安徽黄山山脉与天目山、白际山之间的歙州的龙尾山,也称龙尾石。歙砚具有发墨益毫、滑不拒笔、涩不滞笔的效果,被南唐后主李煜赞:“歙砚甲天下”。 宋代采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同时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使得砚文化再一次得到飞跃式发展。宋代对于砚石的纹理颇为看重,这可能就源自文人细腻的心思与情感。宋砚造型突出瘦挺、内敛,气韵冷隽,风骨峭拔,其主流砚形为抄手砚。 最早的四大名砚在宋代相继确立,当时红丝砚位列其中。宋代苏易简在《砚谱》中归纳:砚有四十余品种,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石为第三,甘肃洮河石为第四。后来,由于红丝石脉断而绝,红丝砚被澄泥砚代替,四大名砚变成了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 明清时期,制砚技术日渐成熟,工艺日趋精细,可利用的石材种类也越来越多,砚台之于文人的意义也有所变化。砚台不再仅是挥毫泼墨时的工具,更是置于案头的一件玩物。明代的砚台造型端庄厚重,纹饰不甚繁丽,大件制作居多。文人在砚上镌诗、题铭之风在明代大为盛行,因此砚台的艺术价值逐渐超越了其使用价值,收藏砚台也成了达官贵人附庸风雅的利器。正是如此,明清之后的砚台雕饰工艺精湛,造型美观独特,受到收藏者的喜爱。 清代的制砚产业更加壮大。清代砚台上的图案内容更加广泛,花草树木、名家书法、印章铭刻等皆匠人雕琢于砚上。清代砚雕把自古有之的各种雕刻手法灵活结合,交错运用,雕工细致,而且所雕出的人物、动物栩栩如生,日月山河波澜壮阔,花草树木形象逼真。康熙、雍正、乾隆年代的砚,款式上继承历代优点,风格多样,取材广泛,为爱砚者最爱。 对文人来讲,砚台无疑是一种象征,石质一样坚毅的品格,默默无语的奉献精神,还有深厚的文化意蕴,传递着有文人应该恪守的人生立场和内心情结。 近年来,无论是普通文人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changpua.com/scpyf/10312.html
- 上一篇文章: 大山里这种看似普通的草藤,农民被蛇咬了就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