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解读
盖百霖遮盖液能不能治好初发的白癜风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088754.html仲尼弟子列传 这篇大多数人物是借助孔子曰的方式进行极其简略的介绍,比如颜回,安贫乐道;闵损,孝义无双;冉耕,好人不长命;冉雍,没有因为出身不好就自暴自弃……顺便秀了一段孔子的因材施教——冉求问孔子,决定了的事情就应该去做么?“闻斯行诸”,直译是知道了这些就该有所行动,诸在这里当作之来解释,这句其实是“闻斯行之乎”? 冉求问,闻斯行之乎?孔子说,去做吧。子路问,闻斯行诸?孔子说,别急,你先去问问你家老爹和你哥,看他们认为你该不该去做。子华感到奇怪,为什么同样的问题不同的答案?孔子说,冉求这人畏畏缩缩的,所以我要激励他大胆实践;子路一人能干两个人的事,我得让他悠着点。 秀完孔子,司马迁开始重点记叙孔门弟子中的传奇人物,首先是子路。 姬姓仲氏名由字子路,鲁国卞地人,比孔子小九岁。 子路是个从性格到衣着,由内而外地散发着杀马特古惑仔气质的人,好勇斗狠,性情却也刚正耿直,虽然欺负过孔子,但是孔子一幅要么你打死我,要么你认输的态度,硬是把子路给玩儿懵了,竟然穿着正儿八经的读书人校服,找孔子的门生帮忙,拜入孔子门下。 “冠雄鸡,佩豭(jiā)豚”头上戴着雄鸡造型的头冠,腰间挂着小公猪形状的玉器,这种杀马特造型是春秋时期古惑仔的标配,标榜勇敢好斗。 “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後儒服委质”,礼可以做为礼遇来解释,“设礼稍诱子路”我觉得可能类似于子路打了孔子的左脸,“陵暴孔子”嘛,孔子把右脸伸过去,不愠不怒地慢慢引导。“儒服委质”,儒服指的是儒者的衣冠,本来子路是杀马特造型的,现在改了,一本正经起来了。委质本意是屈膝下拜匍匐于地,引申为归顺,子路穿上儒者的衣服,归顺于孔子。 子路问孔子,怎么做个领导者,孔子说,你先给别人做个榜样,给别人多加慰劳。子路希望获得更多的指导,孔子说,孜孜不倦地做下去就是了。 子路又问,有地位的人都崇尚武力吗?孔子说,道义第一,有地位的人崇尚武力不讲道义,会扰乱国家稳定;没地位的人崇尚武力不讲道义,会沦落成强盗。 “君子尚勇乎”,这段的君子我理解为有社会地位的人,小人则是普通老百姓。子路出身豪门,仲氏,三桓之一啊。鲁国三桓,仲氏,叔孙氏,季氏,这三家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在鲁国的实力远胜国君。“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里的庆父,就是仲氏的始祖。 子路认同的事情,就会践行,如果他没去践行,只怕是又有了别的想法。 孔子说,只听一面之词就做出判决,这种事只有子路做得出。 孔子又说,子路比我会打架,这并不能增加他的才干,反而会让他死得更快。孔子可不是后世画像里那个斯文老头儿哦,论打架,当时的知识分子谁怕谁啊,所以孔子担忧子路活不长。 孔子还说,穿着地摊货和穿着貂皮的人站一起,也不觉得别人寒碜,子路就是这样的人。我认为这句里“衣狐貉者”应该是子路,豪门少爷啊,如果“衣敝缊袍”的是子路,那就是故意的,没道理觉得“耻”。这句是在表现子路不在乎等级尊卑,和别人能平等相处。 孔子这几句评价,勾勒出一个挺可爱的子路,正直,单纯,还有些冲动。 最后孔子总结,子路在孔子所授的儒家学问上,已经算是精通了,但是还没到达专精的境界。 季康子问孔子,子路算不算是有能力从政了?“仲由仁乎?”这里的仁,还真不能做仁义解释或者人格高尚解释,因为孔子的回答是,他能管理一个强大国家的军政事务,至于算不算仁,我不知道。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千乘之国,前面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以马车为主,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弱就是数马车,千乘之国算是大国了。赋,税也,引申为国家事务。 子路喜欢跟着孔子四处游历,旅途中他结交了一些有才能的高人。 子路做鲁国贵族季氏的家臣时,季孙问孔子,子路可以担任大臣吗?孔子说,简直就是个贤臣。“可谓具臣矣”,具,这里指的是有担任某个职责的能力,“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孔子认为子路可以算得上是个有才能的大臣了。 有孔子背书,子路做了蒲地的大夫。临行和孔子告别,孔子说,蒲地这个地方很多和你一样好勇斗狠喜欢打架的,很难管理哦。不过我告诉你,低调点,显示出看得起人家的姿态,就搞定那些古惑仔了;对别人宽容些,处理事情公正些,就能够和大家和谐相处了;处事冷静点,做人谦虚点,就算是不负君主所托了。 先前,卫灵公有个喜欢的女人,叫南子。卫灵公的太子蒉(kuài)聩得罪过南子,“蒉聩得过南子”,过指的是过失,过错,也可以理解为责难,怪罪。蒉聩怕南子报复他,跑了。等到卫灵公死了,南子打算让公子郢做大王,郢不同意,说,出逃的太子,还有个儿子辄在卫国啊。因为郢不愿继位,卫国就让辄做了大王,这就是卫出公。 卫出公做大王的十二年间,一直不让他爹蒉聩回国。 蒉聩于是和卫国大夫孔悝密谋了,先悄悄回国藏在孔悝的府邸里,然后带领自己的手下和孔悝的随从袭击卫出公。卫出公打输了,逃到鲁国。蒉聩做了大王,这就是卫庄公。 难怪辄谥号出,卫出公,看样子跑出去就没再回来。 当时子路在卫国大夫孔悝的封地做地方官,孔悝造反时,子路不在都城,听说这事赶紧快马加鞭地赶了回来。在卫国都城的门外,子路遇到跑路的子羔。 子羔也是孔子的弟子,子路推荐子羔做费郈(hòu)的地方官,孔子说,子路,你这是害了人家啊。孔子认为子羔还不具备从政的能力。 子羔说,卫出公已经跑了,城门也关闭了,你赶紧回去,别淌浑水惹祸上身。子路说,端人饭碗与人消灾。子羔一看子路这态度,走了。 刚好有使者要进城,城门开了,子路混在使者的队伍里进了城。 子路进城就去拜访蒉聩“造蒉聩”,这里的造,是拜访的意思。 蒉聩和孔悝站在宫门的台阶上接待子路,子路说,你怎么跟孔悝混在一起,把他交给我,我杀了他。蒉聩叫子路滚蛋。这下子路火了,要烧王宫,蒉聩害怕了,赶紧让石乞和壶黡(yǎn)去干掉子路。 这里也有石乞啊,上篇他和芈胜在楚国搞事请,这篇他在卫国搞事请,资深亡命徒嗳。 石乞和壶黡跟子路对打,把子路系头冠的带子砍断了——完了,子路被砍到脖子了。 子路说,我死,我的头冠不能落地,把带子系好,死了。一个堂堂正正男子汉的死法。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一般人扔掉帽子脱了鞋子,子路这样有格调的人,那得戴着帽子整整齐齐的死。 子路要杀孔悝,按照当时的价值观,这是不对的,他是孔悝的手下,在孔悝的封地做行政官,他效忠的人只能是孔悝;按照孔子的价值观,这是绝对正确的,他是孔悝的臣僚,也是国君的臣僚,在主人和国君之间,以国君为重。就像孔子评价管仲的,“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管仲你受齐桓公重用,就该为周天子服务…… 从这件事可以发现,子路彻底接受了孔子的理念,背弃了当时的主流观念。 孔子听说卫国局势混乱,说,好难过啊,子路要死了。“嗟乎”,嗟这个语气助词,是表示伤感的。混乱结束后传来消息,子路果然死了。孔子伤心地说,自从子路跟着我,就没人敢吐槽我。 子路像是孔子的守护神,有他在孔子身边,别人都不敢对孔子出言不逊,忠犬型子路,挺可爱的。 子路死的时候,子贡正在做为鲁国的使臣,出使齐国——司马迁多出这么一句,是做了个时间列表,子路在卫国卫道而死;子贡在齐国为国奔走,孔子的弟子们都在践行孔子的教诲。 说完子路,司马迁说了说宰予。 宰予,字子我,前篇也有过介绍,齐国田氏权势盛大,子我为了和田氏争权夺利,拉拢田氏旁系田豹,打算杀了田氏嫡系田常,由田豹做田氏族长,想着这么一来,田氏就归自己掌握了。结果田豹不傻,和田常一起去杀子我。子我躲在齐国王宫里,导致混乱中齐简公也被杀死了。 孔子对子我的评价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wū)也”,圬就是抹墙,泥瓦匠用水泥或者沙土糊墙的意思。这句话极其刻薄,孔子认为子我这货就是一坨粑粑。 关于子我,特征是能言善辩,他最让孔子厌恶的事情,第一件是父母死了不肯守孝三年,子我觉得一年足够了;第二件事是大白天睡觉,这事引发了孔子“朽木不可雕也”的感叹。 其实这两件事现在看来也没什么不对的啊…… 最后子我被田氏灭族了,孔子为教出子我这样的学生感到羞愧。所以当子我问孔子关于五帝的光辉事迹时,孔子的回答是,你不配问这个问题。 “予非其人也”,这里的予,不是指的我,而是宰予的予,孔子不喜欢这货,不用他的字来称呼他——用字称呼,是一种社交礼仪,古人认为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因为名是父母用来称呼孩子的。“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成年之后,社交多了,才会给自己取个字,用于社交场合的称呼。 这么个朽木,孔子当初怎么会把他收归门下呢?能说会道呗。 孔子还有个著名的弟子,澹(tán)台灭明,长得丑,孔子认为他成不了大学问家,结果人家后来弟子三百人,名扬诸侯国。孔子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说到子我,是直呼其名宰予;说到子羽,是以字相称。 虽然两个弟子都让孔子觉得自己犯了错,有过失,但是澹台灭明让孔子失得欣慰,子我让孔子失得生气。 子路是孔子教育成功的案例,子我是孔子教育失败的案例,现在来看子贡。 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一岁。 子贡也是个能说会道的,孔子经常怼他。子贡说,我这样的人,发财了也没得瑟,穷困时也没卖惨,您觉得我是不是很像个儒者了?孔子说,马马虎虎吧,不过安贫乐道,深藏若虚才算是牛逼。 子贡是靠做买卖发大财的,深藏若虚这话是老子韩非列传里老子以生意人深藏若虚教导孔子不要锋芒外露时说的,我顺手拿了。 有天孔子问他,你和颜回谁更聪明?子贡说,我哪敢跟颜回比啊,他举一反十,我也就举一反个二。 听起来多谦虚的人啊,其实呢,“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子贡认为孔子的学问极其渊博,识货的学重点,不识货的学鸡毛蒜皮,颜回举一反十,那是子贡抬举颜回好让自己水涨船高,颜回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弟子啊。至于他自己那举一反二,呵呵,看下文…… 所以,孔子评价子贡,宝器,“瑚琏也”宗庙里用来装祭祀用的稻谷的容器。 子贡这个宝器到底做了些什么神奇的事呢? 田常打算在齐国搞事的时候,对齐国豪族高氏国氏鲍氏晏氏这四家很是忌惮,于是想着对外用兵先扬威于诸侯,就把鲁国当做了目标——鲁国一向被齐国压着打啊,最软的软柿子。 孔子听说了这事,召集门下弟子说,鲁国是我们的父母之国,现在国家有难,你们谁去帮个忙?子路说我去,孔子说你就拉倒吧;子张和子石说我去,孔子只是摇头,最后子贡我,还是我去吧,孔子同意了。 于是子贡去了齐国,对田常说,鲁国又没招惹你,你去攻打鲁国干嘛?何况鲁国不好打啊,城墙又薄又脆,地盘也小,国君是个傻子,大臣全是废物,老百姓也对打仗极其厌恶,这种国家真的是打不过啊打不过。还是去打吴国吧,吴国城墙结实,地盘又大,军备豪华,战斗能力也强,还有伍子胥这样的狠人,这种国家打起来简直是碾压啊。 田常脸都气绿了,这是人话么?明摆着鲁国一滩狗屎吴国一块顽石,不让我去踩狗屎运,叫我去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子贡说,你品,你细细品。你去打鲁国,三把两下解决了,你齐国的地盘阔大了,那是你的君主开疆辟土,跟你毛相干?你打胜仗了,你牛逼了,那也是大臣们更加嫉恨你的时候了。我早就听说你三次受封爵位都没搞成,那是有人在反对你,你打个大胜仗灭了鲁国,你的君主正骄傲着自己的丰功伟绩,你的同僚正琢磨着怎么搞死你,你在齐国还怎么玩下去?所以我叫你去打吴国,军队派出去了,大臣也在外征战着,一时半会回不来,齐国国内还不是你说了算?他们在吴国纠缠的时间越久,你在齐国的权势就越牢固。这么跟你说吧,不安定因素在大臣,就去跟强国打,把他们陷在战事里;不安定因素在百姓,就去跟弱国打,随便打个胜仗,百姓就会稀里糊涂为你自豪。 田常瞬间秒懂,但是问题来了,他已经把军队派到鲁国了,再转向吴国,只怕大臣们会找他的茬。 这好办啊,子贡说,你按兵不动,我让吴国来打齐国,你再去跟吴国打,不就顺理成章了。 田常答应了,子贡去了吴国。见到吴国大王,说,霸主只能有一个,现在吴国和齐国,半斤八两,如果齐国灭了鲁国呢?你看啊,在一杆两端平衡的秤上,往一边加上那么一丁点芝麻,秤杆倾斜了吧?现在鲁国就是这么一丁点芝麻,加在了齐国这一边,齐国可就是比吴国强大了哦。大王不如打着存亡绝续的旗号跟齐国干一架,一来让吴国和齐国之间那些小国家倒向吴国,二来也让晋国这样的强国心里有个数。名义上是援助鲁国,实际上是插齐国一刀,还顺手牵羊在诸侯国中博个好名声,多好的事儿啊。 吴王一听,有道理啊,不过隔壁越国是个麻烦,我得先处理了。 子贡说,越国虽然比鲁国还脆皮,但是越王死硬啊,等大王你收拾完越国,齐国也该把鲁国灭了。再说了,既然是打着存亡绝续这样高大上的旗号,不去跟强大的齐国硬钢,反倒去灭苟延残喘的越国,这样诸侯国会怎么看待大王你啊?留着越国,显示大王你的宽容仁厚;攻打齐国,显示大王你的公理正义;顺便让晋国见识下大王的威风,到时候诸侯国肯定会推举大王你做盟主,唯一的霸主哦,机不可失啊。要不这样吧,我去趟越国,解决大王的心腹之患。 吴王这下开心了,直接任命子贡做为使臣,出使越国。 越王勾践竟然亲自到郊外迎接,还问子贡,您怎么想着屈尊来我们穷乡僻壤的越国啊。 给你报信啊,子贡说,我游说吴王去打齐国,吴王说要先灭了越国,要真是这样,越国就完了。所以说啊,你要是没有报仇的想法呢,就别整那么多动静;你要是有报仇的想法呢,就别整得动静太太让人家知道;你这事情还没做呢就满城风雨的,多危险啊。 越王一听,直接就跪地上磕头了,跟子贡实话实说了,他自从上次战败,就卧薪尝胆憋着劲要报仇,恨不得跟吴王同归于尽。 “痛入於骨髓,日夜焦脣乾舌,徒欲与吴王接踵而死”,难怪伍子胥对勾践耿耿于怀,真是一样的人,一样的怨毒。 越王问子贡怎么才能报了这个仇,子贡说,吴王这个人,眼瞎,用伯嚭这样的谄媚小人,杀了伍子胥这样的忠臣良将。连年征战,耗资巨大,士兵筋疲力尽,百姓穷困潦倒,现在的吴国,已经只剩半条命了。大王你现在主动派兵去跟随吴国一起攻打齐国,然后再用重金贿赂伯嚭这些小人,吴王肯定就去打齐国了。打不赢,你的机会来了;打赢了,他肯定得意忘形去打晋国去;我再去晋国,让晋国国君联络其他国家一起打吴国,这样吴国就连半条命都不剩了。你想啊,精锐部队被齐国消耗掉了,攻城部队陷在晋国战场,国内还剩什么?你这时候出兵,吴国不就灭了? 越王比吴王还开心,要赠送一百两黄金,一把宝剑,还有两把精致长枪给子贡,子贡没要,瞧不上。 回到吴国,跟吴王汇报,我把大王你的意思传达给越王了,越王怕得要死,说他从小没爹妈管教,自不量力,得罪了吴国,活该国破家亡。仰仗大王的恩赐,才算是保全了祖宗的牌位。这份恩情他至死不忘,哪还敢还想着什么报仇不报仇的。 五天后,越国派大夫文种觐见吴王,态度那个恭谦哦,“顿首言于吴王”,越国听说吴国要主持正义攻打齐国,越王勾践愿意亲自率领国内仅存的三千士兵做为大王的先锋,“先受矢石”,我先去挨打。现在派文种带着二十副祖先珍藏的盔甲,名牌长枪,名人手作宝剑前来劳军。 吴王更开心了,问子贡,越王要当先锋,让不让他当啊。 子贡说,别,大王你都快把越国打没了,现在又把他们的国君拉上战场,显得很不仁义啊。不如只拿他的钱财,让他的士兵参战。 吴王觉得有道理,没让越王做先锋,自己带着大军去打齐国了。 然后子贡又去了晋国,跟晋国国君说,大王,未雨绸缪才能料敌制胜。现在齐国和吴国要开战了,吴国要是搞不定齐国,越国肯定会从背后插刀;吴国要是打赢了齐国,肯定要来跟晋国过招。 晋国国君很是惊恐,问子贡怎么办,子贡说,加强边境防卫,整兵待战啊。 子贡这本事,是孔子教的么?看起来不像是孔门弟子,到像是苏秦张仪的师傅。难怪他说他自己举一反二呢,一是儒家弟子,二是纵横家师爷。 转悠了一圈,子贡回到鲁国。这场齐国吴国越国晋国之间的大忽悠,暂时保住了鲁国,齐国王位易主,田氏代齐嘛;吴国完蛋了,晋国强大起来了,而越国呢,称霸了……顺便,把五个国家的老百姓统统卷入了战争。 这一圈跑下来,获利最大的是越王勾践,子贡是不是跟范蠡有商业合作啊。 子贡的主业是倒买倒卖,“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废举是低价进高价出的意思,利用不同地区的价差和供需赚钱。虽然出任过鲁国和卫国的相国,但是发家致富全靠做买卖,最后在齐国寿终。 “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果然是做老板的,赏罚分明。 虽然子贡能言善辩,却因为说错话后悔了一辈子。 孔子死了后,子贡在卫国做官,有天去拜访原宪。原宪也是孔子的弟子,孔子死后他就隐居了。原宪虽然穿得破旧,却也整理好衣冠和子贡相见,“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呢,随口一说,呢怎么这么颓废啊。“夫子岂病乎”,这里的病我觉得可以理解为萎靡。原宪说,没钱那叫穷,跟着先师学习过还这么没长进,那才叫颓废。我是穷,不是病。言下之意,你才有病。 子贡一听,不做声了,回去越想越觉得难为情,为此后悔了一辈子——大意了,没有闪。 说完子贡的事迹,司马迁又零零碎碎说到了其他的弟子,基本上就是和孔子的问答,主旨是表现孔子的学问渊博精深,连易都是宗师级水准,甚至还能做天气预报,能给别人算什么时候生儿子。 “昔夫子当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孔子的弟子照本宣科,结果,“他日,月宿毕,竟不雨”……说得好像孔子死了,日月星辰都不沿着轨道跑了,也是啊,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嘛,孔子是古代读书人的至圣先师。 罗列了一大群孔门弟子后,司马迁就这篇列传做了个说明。 这七十个孔子的门徒,名声好的人里,也有言过其实的;名声不好的人里,也有真假莫辨的,人们都只是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进行判断的。 这些孔门弟子的资料,都是出自于孔氏家族的文献资料。我这篇仲尼弟子列传里,关于这些人的姓名和言论,是依据论语中的弟子问,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而成,有疑问的地方我就没有收录。 司马迁写了很多孔门弟子,有具体事迹的只有子路和子贡,其他都只是言论或者一两句就交代了的事。其中关于子我的记载稍微多了那么几句,他干的也是大事嘛。 至于子路和子贡,我觉得子路很可爱,子贡很可怕…… 扫一扫,来日方长 本系列往期链接 史记伯夷列传解读 史记管晏列传解读文字版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文字版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解读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解读 史记伍子胥列传解读 狐小贼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changpua.com/scpxw/8374.html
- 上一篇文章: 他山之石戒骄戒躁,再让子弹飞一会儿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