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说:“若石菖蒲之为物,不假日色,不资寸上,不计春秋,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可以适情,可以养性,书斋左右一有此君,便觉清趣潇洒。”

《菖蒲》

宋代:张九成

石盆养寒翠,六月如三冬。

勿云数寸碧,意若千丈松。

劲节凌孤竹,虬根蟠老龙。

傲霜滋正气,泣露泫春容。

座有江湖趣,眼无尘土踪。

终朝澹相对,浇我磊磈胸。

《菖蒲》

宋代:裘万顷

康庐入吾怀,十载驰梦魂。

踵门者何人,遗予以芳荪。

欢然得其趣,如对五老言。

幽资出严谷,常带冰雪痕。

尘容为一洗,两目不复昏。

忽思三峡流,褰衣涉潺湲。

因仍一雨石,浸润九节根。

人言可扶老,岁月须其蕃。

兹理谅不诬,吾将从绮园。

古人云:

清气出风尘以外,

灵机在水石之间。

此为静品,此为寿品,

玩者珍惜,维以观德。

菖蒲的味道清新,

有种乡野之气,

吸入腹中不觉一阵清气上扬。

此外,

古代文人伏案读书作文,

同样有损耗目力之弊,

针对这一情况,

传统生活中发明了一个

很轻巧的对策,

那就是在书斋中陈设“蒲石盆”,

利用菖蒲叶上的凝露来润泽双目。

近水而植,附石健康。

叶干根湿,喜暖畏寒。

微风避雨,少分更旺。

喜阴怕晒,润露忌霜。

石生偏细,泥种颇壮。

薄施厚灌,勤理剔黃。

碧如翡翠,香沁腑脏。

野逸清气,不宜艳妆。

配石清供,古盆內藏。

素雅天然,最宜文房。

用于盆养的菖蒲也被称为“石上菖蒲”、“石菖蒲”,生于水中的石头之上。

栽培时无需泥土,在盆里摆几块石头,盛满水,向石上洒些冷米汤,再抛些菖蒲籽,然后把盆子置于阴湿之处,石上就生出条条细叶。

从唐宋开始,石菖蒲这种植物,就走出溪头涧畔,成为文人案头清供。

书房,是文人思想翱翔之地,在这里,文人遣心,可传情养气,可涤荡心志,坐拥豪情。

十载寒窗苦读,小小陋室一间,竟是文人最温暖最神往的港湾。

文人学习遣心,秉烛夜读,他们是寂寞的。而这种孤寂,也许只有案头的一盆菖蒲,和旁边嶙峋的一方雅石能够理解。静静地陪伴他们、追随他们……

石,自然至精之气凝结而成,任凭四周春秋更迭,孑然独立在天地之间。

菖蒲性喜湿冷,寒冬之际,百草皆枯死,而菖蒲却能“不假日色,不资寸土”的凌寒独立。二者相得益彰。

质坚韧、性静默的雅石,与耐苦寒,安淡泊的菖蒲,二者皆因高贵的品格,打动了性情高洁的文人;

也因为它们的淡泊韵味,让文人心生向往,而决定把它们从自然中请回家里,供于案头。

“弹古琴,品普洱,着唐装,听昆曲,燃沉香,习密宗,植菖蒲”,是谓江南七俗。

《群芳谱》记载养菖蒲:”春迟出,夏不惜,秋水深,冬藏密。”

文房置菖蒲一二,配以雅石,石有情,草有性,为文人谱一首淡雅之曲,可谓随意拾就巧天成。

这样一株貌不惊人的野草,为何能讨天下文人墨客之喜欢?大概有如下三点,

正如苏东坡所言:“忍寒苦,安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

广西贵港筝韵阁古筝艺术中心盛世名门幼儿园门口旁新谊宾酒店路口直走米蓝老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changpua.com/scpxw/5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