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哪最好 http://m.39.net/pf/a_4476539.html

人得有点兴趣爱好,你甭管是抽烟、喝酒、打牌、养个狗、养个花,不管爱什么,他一定有一样爱好,这人就能正常的交往。郭德刚如是说。

今天我将开启《冠玉有约老友记·第一季》,向大家介绍,我的那些在“玩”上很有两把刷子的朋友们,他们现在过的是怎样的生活?是否能给我们一些新的人生体验?让我们拭目以待!

二零一九年十月份,我只身前往浙江绍兴游玩。在鲁迅故居里第一次认识了顾乔枫大哥,我俩同时对一株菖蒲产生了兴趣,因为有共同的爱好,那天我们聊了很多有关菖蒲的事情,我们心情大好。所以作为本地人的顾大哥邀请我去不远处的他的一个小型茶室喝茶,顺便看一看他的菖蒲。于是我带着导游一同前往。

顾大哥的《古越草堂》绝对是蒲草发烧友的天堂。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书法家王墨少所题的顾大哥堂号“古越草堂”四个字,琳琅满目的蒲草、古色古香的桌椅、还有收藏的各种好看的盆子,这些绝对是爱好菖蒲的朋友们所喜欢的。

说到菖蒲,我要先向大家介绍一下它的历史文化。文房菖蒲文化源自我国,历史久远。早在西汉时,菖蒲已开始在皇家园林中种植,六朝佚名《三辅黄图》中“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树,即有菖蒲”。

菖蒲移于盆器之中,制成盆景,在唐代便有了。但在宋代才开始真正盛行,宋代很多大文豪都是“蒲痴”。文人因仕途失意或厌倦名利,而渴慕山林田园之景,便对盆景产生了浓厚兴趣。

讲到宋代,其中喜欢菖蒲最有名的人便是苏轼。他第一次遇到菖蒲,是二十九岁的时候。他如一个天真的孩童,欣喜地将蒲草带回家,为其捡石头蓄清水,置于书案上,要它陪自己一同作文读书。后来摆弄久了,就养出了心得。苏轼曾写过一篇《石菖蒲赞并叙》,先是夸赞一番蒲的可爱,顺便告诉大家养蒲最好配上几块石头,也就是他发明的著名的“附石法”。蒲于苏轼,是挚友,亦是他自己。任凭风吹雨打,也清香如故。苏轼与菖蒲的友谊,我们也可以说算的上是淡如水的君子之交。

时间来到清代,让蒲友们津津乐道的就是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在金先生眼里,妻妾朋友可以没有,但一定要有菖蒲为伴。

图l作品《菖蒲图》l金农

《菖蒲图》是画在绢上的。画面上,画了三盆大小不一的密植菖蒲,又短又细密,完全符合菖蒲的审美标准——短、细、密。可见他真的是植蒲高手。

他不但养蒲,画蒲,把书斋的名字用蒲来命名,甚至还帮菖蒲说媒。在四月十四日菖蒲生日那天,金农特地用元代制墨大师林松泉的鹿胶墨给心爱的菖蒲题了首诗。他唤其为“蒲郎”,先是对其夸奖了一番,然后又意欲将南山下的“石家女”介绍给它,称“与郎作合好眉妩”。这还不够过瘾,金农想了想,又替“蒲郎”回诗一首,大意是老朽宁愿乱发蓬头,同瓦盆相伴,也不会结新婚。一来一回,金先生玩得好不痛快。只是不知这一声“蒲郎”里,有多少是唤菖蒲,又有多少是在诉说自己。

金农称菖蒲是“不逢知己不开花”。其实金农的说法不无道理。菖蒲难养,高濂称“欲使其苗青翠,非岁月不可”。若没有长久的耐心,和足够的细致,不要提开花,连成活都是奢望。

尽管难养,文人依旧爱菖蒲。菖蒲不似兰的雅中带着高贵,也不似竹的雅中带着疏离。菖蒲的雅,是朴拙而天真,又强悍而坚韧的。

文震亨《长物志》有载:“花有四雅,兰花淡雅,菊花高雅,水仙素雅,菖蒲清雅。”四雅当中,唯菖蒲能小隐于野、大隐于市,故被骚人墨客誉为“天下第一雅”。

我非常信奉鲁豫说过的一句话,她说:一个人足够擅长什么,就会越喜欢什么。大家可以仔细品一品,我认为极为正确。所以看到顾乔枫大哥把菖蒲养的这么喜人,他必然对其养殖有一定的经验,所以我请教了他,因为养殖经验也是因人而异、因地适宜的事情,所以我简而述之,大家仅做参考。

菖蒲喜欢的温度在二十度左右,所以菖蒲度夏是个比较难的事情,所以有一些蒲友会把菖蒲从院子里搬到空调屋里,当然也有人喜欢放在外面与自然亲近更为妥当。

菖蒲正常状态的根系在排水透气的土壤浅层,属于肉质根,肉质根系类的植物对植料的需求首先就是透水透气。家养后的菖蒲根系须根比较多,这和人工配制的植料也有关系,也是菖蒲适应环境的表现。

蒲草原生环境的近水而居,又因赤玉土锁水能力强,盆栽用纯赤玉或大比例赤玉对菖蒲根系是有影响。所以人工种植的植料选用原则以大小适中的颗粒土和质地疏松的颗粒土、沥水、保湿、透气、中度酸性为佳。

很多人浇水是把整个蒲草浇的湿湿的,冒水似的。一般来说植物都具有一定的耐旱能力,这是天择和生存的能力。蒲草不管怎么浇水把握住一个“润”就可以了。

杀虫一般一月一次;施肥用缓释肥;剃头时,剪刀最好要选择比较快的剪刀,在追求短的同时,也不要伤其内部;如遇烂,则可洗根、杀菌、分株种之。

关于菖蒲品种,早在宋元时期古人就对之进行分类,品评优劣,比如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的“菖蒲”章节中,就列举了几种佳品:“品之佳者有六:金钱、牛顶、虎须、剑脊、香苗、台蒲,凡盆种作清供者,多用金钱、虎须、香苗三种。”蒲草同兰草一样,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栽培和品评的鉴赏文化,一直流传至现在。

在上世纪,曾经有过很长时期,文房清供、盆景花卉等传统文化习俗被迫停滞,以至于出现了一个时期的文化断层,幸亏,在上世纪末,这些惨遭割裂的文化又被延续起来,于是传统文化又焕发出耀眼的光辉。

然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停滞意味着退步,失去的难以弥补,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很难尽快恢复旧貌,因而,不得不借助于周边,就拿菖蒲来说,一衣带水的日本就值得学习。

日本的菖蒲文化,源自我国,在唐朝被日本遣唐使带回,随之成俗,从未停歇,宋明清时期又不断从国内学习先进的栽培经验和鉴赏文化,从而形成日本特有的菖蒲文化和习俗。抛开文化暂且不谈,就拿菖蒲来说,日本人在培育菖蒲新品上,殚精竭虑,推陈出新,逐渐涌现出一批新的园艺品种。

蒲草本无心,人可附之魂这样一株貌不惊人的野草,为何能讨天下文人墨客之喜欢?大概有如下三点,正如苏东坡所言:“忍寒苦,安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

到这里,本期人物顾乔枫大哥的菖蒲之旅就要结束了。了解完菖蒲的历史和养殖方法,大家是不是也有想种植一盆菖蒲,放于书桌前,让它陪你一起看书的的冲动了?心动不如行动,大家一起加油!

我期待一路有你,感谢大家,我们下期再见!

点击图片,回顾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

a.本公众平台致力分享有价值的内容,转载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部分内容源于互联网可能无法核实真实出处;

b.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changpua.com/scpxt/8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