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的文化魅力
文案菖蒲的艺术魅力 枯木 古人称梅、兰、竹、菊为“四君子”,莫不因为这几种花卉代表着文人气质。梅花不畏严寒,迎雪绽开,傲然挺立,犹如世之斗士勇士;兰花迎春开放,幽香扑鼻,姿态潇洒,清雅澹泊,洁身自好,犹如世之隐士贤士;竹子坚忍不拔,刚健顽强,青葱翠绿,挺直有节,犹如世之猛士逸士;菊花傲霜怒放,败而不落,羞杀百花,犹如世之烈士志士。四君子没有媚世之态,没有奴颜之骨,绝世而独立,孤芳而自傲,超凡脱俗,高雅清新,因此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追崇。 梅兰竹菊的自然美和人格魅力相结合,形成一种道德情操和文化内涵,深深地浸入到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圭臬。不少文人雅士会在书房客厅院落,藝养这几种盆栽来怡情养性,四种花卉里面梅花、竹子一般都是院落栽培,菊花适宜多盆并养,方显情趣,而小小一盆兰花,无论是观叶还是观花,亦或是闻香,都情趣盎然,超凡脱俗,非常适宜书房案几,因此文人墨客经常都会藝养几盆兰花,配之紫砂盆、古朴几案,高洁典雅,清新飘逸,略显主人的志趣高尚。 除了梅兰竹菊,在文人案头几旁,还常常有一小盆菖蒲,作为点缀之物。菖蒲与兰花一样,同属有灵性的大自然恩赐,青葱翠绿,亭亭玉立,飘逸俊秀,简洁雅致,也十分契合“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文人秉性气质。菖蒲小巧葳蕤,一丛并发,盘根错节,叶纤茎细,于无为处显丘壑,不经意间露春色。超凡脱俗、卓然挺立,是不可多得的案头清供之物。 菖蒲的藝养历史非常悠久,《吕氏春秋》:“冬至后五十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于是始耕。则菖蒲、昌阳又取此义也。”,《典术》:“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在传统文化当中菖蒲是可以防疫驱邪的灵草,端午节有把菖蒲叶和艾捆一起插于檐下辟邪的习俗。 菖蒲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菖蒲有很多品种,比如金钱、牛顶、虎须、剑脊、香苗等等,据说,一寸九节开紫花的菖蒲,吃了可以长生不老,《别录》:“菖蒲生上洛池泽及蜀郡严道。一寸九节者良。”,《抱朴子》:“服食以一寸九节紫花者尤善。”苏颂言:“无花实。然今菖蒲,二、三月间抽茎开细黄花成穗,而昔人言菖蒲难得见花,非无花也。”,应劭《风俗通》:“菖蒲放花,人得食之长年,是矣。”。古诗曰:“古涧坐菖蒲,根瘦节蹙密;仙人教我服,刀匕蠲百疾。阳狂华阴市,颜朱发如漆;岁久功当成,寿与天地华。”。都说明菖蒲在古代被视为灵草。 诗仙李白曾经有关菖蒲的诗《送杨山人归嵩山》:“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说明汉唐时期人们热衷服菖蒲,把紫花菖蒲当成仙草。然而,九节开紫花者虽然很美,却是也最难得寻觅。 杜甫有“风断青蒲节,碧节吐寒蒲”的诗句,欧阳修有“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的《渔家傲》诗词,刘克庄的《满江红》“纵使菖蒲生九节,争如白发长千丈。但浩然一笑独醒人,空悲壮。”,无不是描述菖蒲有延年益寿之美誉。周邦彦的《阮郎归》更有一番情趣:“菖蒲叶老水平沙,临流苏小家。画阑曲径宛秋蛇,金英垂露华。烧蜜炬,引莲娃,酒香薰脸霞。再来重约日西斜,倚门听暮鸦。”。 陆游对石菖蒲赞誉有加,挥毫写下脍炙人口的《菖蒲》诗:“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直。清泉碧缶相发挥,高僧野人动颜色。盆山苍然日在眼,此物一来俱扫迹。根蟠叶茂看愈好,向来恨不相从早。所嗟我亦饱风霜,养气无功日衰槁。”。看得出来,用菖蒲和奇石相配,做成盆栽,案几清供,成为文人相赠的时尚礼物。 明朝才子解缙的《菖蒲》诗:“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风斫碎一川波。长桥有影蛟龙惧,流水无声日夜磨。两岸带烟生杀气,五更弹雨和渔歌。秋来只恐西风恶,销尽锋棱恨转多。”。从菖蒲的纤细挺立的叶子看到凌肃的杀气,赞扬菖蒲的斗志,叹自己志气消磨,略含悲观无奈之举,和解缙的命运也有关系,解缙最后被灌醉埋在雪中冻死。 《群芳谱》的作者明代王象晋曾言:“乃若石菖蒲之为物不假日色,不资寸土,不计春秋,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可以适情,可以养性,书斋左右一有此君,便觉清趣潇洒。”,总结了菖蒲是文案清供的盆栽首选,既可以修身养性,又可以怡情自乐,颇有情趣。 设想一下,漫步在崇山峻岭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丛碧玉般清幽的紫花菖蒲好似从天而降,在有意无意之中顺着清泉流淌的石畔飘逸而出,挺水临石,紫茸摇曳,三生有幸临幽境,一任清水照初颜;碧波荡漾无限好,清新脱俗惹人怜。该是多么好的意境和情趣。 现代都市,实在无法享受古人的飘逸豁达,不过可以自己制作菖蒲盆栽,或配奇石,或凿砖瓦,靑陶盆砵,红泥紫砂,植一丛菖蒲,不管是虎须,还是金钱,亦或是香苗、剑脊,精心栽培,细致滋养,案头桌几,绿色盎然,情趣古朴,心中惬意,也算慕古风追古意吧。 -9-13榆木斋(yumuzhai) (服务号)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changpua.com/scpxt/520.html
- 上一篇文章: 消化内科常用药方,值得收藏
- 下一篇文章: 书房,骨子里的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