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1时方派对耳鸣的治疗思路

时方中医根据辨证,把耳鸣的病因病理分为虚实两类。实证有因风邪外袭,侵及耳窍所致;有因肝气郁结上逆,阻塞清窍,或肝郁化火上扰清窍所致;有痰郁化火上壅,阻塞气道而致。虚证有因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而致;有因脾胃虚弱,气血化生不足,不能上奉于耳而致。

辨证依据

自觉耳内或头颅里有声音为其主要症状者。

临床分型

(1)开始多有感冒等,起病较急。自觉耳中作胀,有阻塞感,听力下降而自声增强。局部检查可见耳膜轻度潮红及内陷,多伴头痛,恶寒,发热,口干等。脉多浮大,舌苔薄白或薄黄者为风热侵袭型。

(2)耳鸣如闻潮声,或如雷声。郁怒后耳鸣加重,兼有耳胀耳痛;或有头痛眩晕,目红面赤,口苦咽干;或夜寐不安,烦躁不宁;或有胁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者为肝火上扰型。

(3)耳鸣如蝉鸣,时有阻塞感,听音不清,头昏沉重,胸闷脘满,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二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者为痰火郁结型。

(4)耳鸣如蝉鸣,昼夜不息,夜间较甚,以致虚烦失眠,听力下降,伴头晕眼花,腰膝酸软,多梦遗精,舌质红苔少,脉细弱或细数者为肾精亏损型。

(5)耳鸣劳累后更甚,或在蹲下站起时较甚,耳内有突然空虚或发凉的感觉。伴倦怠乏力,纳少,食后腹胀,大便时溏,面色萎黄,唇舌淡红,苔薄白,脉虚弱者为脾胃虚弱型。

治疗方法

1.治疗原则:风热侵袭型宜疏风清热散邪;肝火上扰型宜清肝泄热,开郁通窍;痰火郁结型宜清火化痰,和胃降浊;肾精亏损型宜补肾益精,滋阴潜阳;脾胃虚弱型宜健脾益气升阳。

2.治疗方法(以下方剂须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服用)

(1)风热侵袭型:

①外治:用鹅不食草g,辛夷花g,煎水两次后混合,浓缩成0ml,加盐酸麻黄素粉3.75g,葡萄糖粉15g,过滤消毒即成。滴鼻,每次数滴,每日2~4次。另用鲜石菖蒲捣汁滴耳,每次数滴,每日4~6次。

②针灸治疗:取上星、迎香、合谷穴,针刺,留针10~15分钟,每日1次。

③内治:用银花15g,连翘15g,薄荷10g,荆芥10g,淡豆豉10g,牛蒡子10g,竹叶6g,芦根15g,菊花15g,桑白皮10g,桔梗12g,蔓荆子12g,升麻10g,石菖蒲10g,甘草5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2)肝火上扰型:用龙胆草5g,栀子10g,黄芩15g,柴胡10g,木通10g,车前仁10g,泽泻15g,石菖蒲10g,大黄6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3)痰火郁结型:用法半夏10g,茯苓15g,陈皮10g,黄芩15g,黄连6g,枳实10g,杏仁10g,瓜萎仁10g,胆南星6g,甘草5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4)肾精亏损型:用熟地30g,山药30g,山茱萸10g,丹皮6g,泽泻10g,茯苓15g,五味子15g,磁石30g,石菖蒲10g.水煎,每日1剂,分4次服。

(5)脾胃虚弱型:用党参20g,黄芪30g,白术10g,当归15g,陈皮5g,柴胡6g,升麻6g,葛根15g,蔓荆子10g,石菖蒲10g。水煎,每日1剂,分4次服。

N1经方派对耳鸣的治疗思路

耳鸣是临床常见症状,时方界一般多从脏腑、经络角度考虑,实则泻肝清火,虚则补肾养阴。经方临床则强调采用六经辨证,不用脏腑,那么经方是如何辨治耳鸣的?

◆◆◆

案例一

张某,女,38岁。年3月31日初诊。双耳鸣响半年,耳鼻喉科诊断为“神经性耳鸣”,中、西药物治疗多时,效果不显。

刻下症见:双耳鸣响,呈持续性,精神欠佳,伴见头晕,胸闷,失眠,易惊,口略苦,腰酸,大便不爽,舌苔白腻,脉弦细。

患者胸闷、失眠、易惊,辨为半表半里的阳性证少阳病,同时头晕、胸闷、腰酸、大便不爽、舌苔白腻考虑太阴虚寒,存在水饮内停,故少阳热夹饮上冲,侵犯清窍则发作耳鸣。故辨六经为少阳太阴病,水饮内停证,辨方证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苍术、防己证。

处方: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15g党参10g

桂枝10g生龙牡各15g苍术15g炙甘草6g

枳实10g防己10g生姜15g大枣4枚

七剂水煎服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临床治疗耳鸣常用方,其方证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

第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对于本条的解读,历代注家认识多有不一。本方以小柴胡汤去甘草扶正达邪,和解清热为主,加桂枝降冲,茯苓利水,大黄泻下,龙骨、牡蛎、铅丹镇静安神,用于小柴胡汤证见气冲心悸,二便不利,烦惊不安者。

该案根据症状分析,辨证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因大便不干,故去大黄,胸闷水饮偏重,加防己利水。因药房未备铅丹故不用之。

二诊时耳鸣明显减轻,睡眠好转,精神好转,胸闷已。但仍舌苔白腻、脉细。

处方:上方去枳实、防己,加远志10克、菖蒲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赤小豆15克。

二诊时因胸闷已,故上方去枳实、防己,但仍舌苔白腻、脉细,故加远志10克、菖蒲10克化痰利饮安神,加白芍10克、当归10克、赤小豆15克养血利饮通窍。

赤小豆、当归为赤豆当归散,该方出自《金匮要略》,该方养血之中兼以利饮,为攻补兼施之方,适用于血虚水盛之证。

后根据症状加减用药,治疗月余而症痊愈。后随访半年耳鸣未在复发。因本案方证辨证准确,故能疗效突出。

此外,经方认为耳朵属于孔窍,乃轻清之府,稍受外邪则纷扰不宁,受热扰则鸣不止。少阳病为半表半里的阳性证,其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半表半里之邪不在表、不在里,故不可用汗、吐、下法,治疗当用“和法”。同时因半表半里之邪无出路,郁久化热,故半表半里之证多伴有一定郁热,火性炎上,热上扰清窍,可出现清窍之症,如口苦、咽干、目眩,口、咽、目皆为人体上部孔窍之症,耳朵也为孔窍,因此孔窍之病的耳鸣,从经方来看,也多属于半表半里证的少阳病。

近代经方家胡希恕先生指出:“少阳病,就是阳热在半表半里的部位,半表半里就是胸腹腔间,阳热在胸腹腔间,不能入里,也不能出表,热邪只能顺孔道往上涌,在孔窍的地方发生热像”。

第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两耳无所闻”、“目赤”等,皆属于孔窍病变,属于少阳病,论述的是少阳病的耳鸣。

因此对于耳鸣,伴有口苦、咽干、目眩少阳证的,辨六经当为少阳病,治疗从半表半里之少阳病入手,治疗采用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解少阳,若伴有口干喜饮等热像明显,可加入生石膏清热,给予小柴胡加生石膏汤等,疗效突出。此乃顺应人体疗病的自然良能,即经方的治病之道。

◆◆◆

案例二

张某,男,62岁,余友之父,近10天来,耳如蝉鸣,双耳听力显著下降,不伴头晕,晨起口苦甚重,大便艰涩,5日一解,小便发黄,在医院诊治,检查治疗费去余元,不唯无效,反而愈来愈重,余友知我懂中医,遂领其找我诊治。

望其舌苔黄质红,六脉洪滑有力,诊为少阳实证,遂给予大柴胡汤原剂加菖蒲15克,磁石15克,三剂,水煎服。

三日后,患者复诊,自诉药后,症状大减,听力复原,要求再拿几服以巩固疗效。方证对应,效如桴鼓,仲师真不欺我也!

耳鸣虽多见于少阳热扰,但临床上治疗耳鸣不能泥于柴胡剂和解治疗,因它经也可见到耳鸣一症,故临床治疗仍需要辨证论治。太阴病也可见到耳鸣。如《伤寒论》第75条:

“未持脉时,病患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该条讲述因重发汗造成津液虚衰而致耳聋,津液虚衰属太阴,因此该条论述的是太阴病的耳鸣。

太阴病病机为里虚寒,正如条所言“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机体功能衰弱则容易导致水饮内停,郁遏气机,气机不利则夹饮上逆,侵犯清窍而导致耳鸣。太阴病水饮内停证的耳鸣,同时多见伴有头晕、口不干、或口干不欲饮等痰饮内停之症。治法遵“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给予温中化饮治疗,使太阴得温,水饮去、气机利,则清窍自安。

◆◆◆

案例三

张某,女,29岁,耳鸣,头晕,与姿势无关半年余,血压低,视物旋转,心悸,汗出多,纳差,口中和,二便可,手脚凉,舌淡苔白,根腻,脉沉细。

处方:苍术15g茯苓15g桂枝10g炙甘草6g清半夏15g,七剂水煎服。

后随访得知,七剂药尽而耳鸣痊愈。

分析:该案以耳鸣为主诉就诊,虽然耳鸣为孔窍之症,多见于少阳病,但该案并无明显半表半里热像,故不考虑少阳病,当然也不符合时方所谓的肝胆热扰、肝肾阴虚等证型。临床先辨六经,因无明显少阳证,故六经辨证不属少阳和阳明。依据口中和、腹胀、不能食凉,六经辨证可判为太阴病里虚寒证,里虚寒则容易导致水饮内停,水饮上犯清窍,导致耳鸣。故辨为苓桂术甘加半夏汤证。

◆◆◆

案例四

姜某某,女,50岁,年6月就诊,耳鸣月余,口中和,腹胀,平日饮食凉物则胃脘不适。无头晕,无汗出,舌淡苔薄白,脉细。

处方:桂枝15g茯苓15g苍术12g炙甘草6g清半夏15g,三剂水煎服。

服药三剂后耳鸣大减,嘱饮食调理而愈。

分析:该案根据口中和、腹胀、食凉则胃脘不适,少阳、阳明热不明显,故辨六经为里虚寒的太阴病,水饮内停证,水饮上犯清窍致使耳鸣,继辨方证为苓桂术甘加半夏汤方证。

太阴病水饮内停之证,临床并不少见,《伤寒论》中“起则头眩,振振欲辟地”的描述,就是水饮上冲的表现。因为苓桂术甘汤有“降气冲逐水饮”之力,在此基础上加入半夏加大和胃降逆,治疗方证对应,故三剂取效。

◆◆◆

案例五

周某,女,31岁。年1月3日初诊。主诉:左耳耳鸣2年余。

患者2年前因妊娠早期剧烈呕吐突发左耳耳鸣,五官科诊为“神经性耳鸣”,曾间断采用口服中成药耳聋左慈丸及和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类西药及针灸治疗,耳鸣时轻时重,每逢劳累后症状加重。

现症见:左耳耳鸣,面色黯,两颊有黑斑,时觉头眩,午后常觉阵发性心慌,四肢困倦,二便尚调,纳可,舌质淡、苔白滑,脉沉。

诊断:耳鸣,证属脾胃阳虚,水饮上冲。治以温阳健脾,利水降冲。立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24g,桂枝18g,白术12g,甘草12g。

服用7剂后患者自觉耳鸣稍减,头晕、心慌较前减轻,二诊病证同前,立法不变,继予上方,服用7剂后,患者觉耳鸣大为减轻,四肢轻便,已无心慌、头晕等症状。

分析: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太阳证篇第67条。妊娠呕吐则多因中焦虚弱、胃气不能下行反而随逆气上冲所致,此患者因妊娠剧吐而致耳鸣,分析其病机为中焦脾胃失运而致水饮中阻,清阳不升则头眩,水气上冲耳窍则耳鸣,饮停中焦,心下逆满则心慌,面色黯,两颊有黑斑则是水色外露之象,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皆为里有水饮之征。故予茯苓、桂枝以通阳化气行水,平冲降逆;白术、甘草以健脾补虚治水,杜绝水饮之源。脾胃健运,水饮一除,则耳鸣、头晕、心悸等症自消。

总结经方辨证治病,主要依据“症状反应”,对于耳鸣治疗,当遵循先辨六经,再辨方证的原则。使方证相应,方可收到良效。

总之,经方诊治耳鸣,辨证不出六经。临床治疗当遵先辨六经再辨方证的原则,详细审明六经归属,辨明表里寒热虚实,治疗方不犯原则性错误。耳鸣多见邪气上扰清窍,其中属半表半里热者(少阳病)居多,但太阴病水饮上犯者亦不少见,对于属于半表半里证的少阳热扰所致耳鸣,给予和解少阳之法常可获效,对于太阴里虚寒水饮上逆所致耳鸣,给予温胃降逆利饮,则可据证选用苓桂术甘汤、真武汤、茯苓饮等,可获满意疗效。

(本文仅提供用方思路,仲圣平台谨遵经方汉制剂量,1两约等于15.g)

好物推荐

姜茶膏丨肉苁蓉丨酸枣仁丨辅酶Q10

煴煴灸丨煴煴宝丨煴煴贴

推荐艾灸工具煴煴灸

煴煴灸

优点:悬灸微烟、渗透性强、易操作、随时随地灸、多穴位同时灸

燃烧时间:30分钟左右

方便指数:★★★★★

效果指数:★★★★★

推荐指数:★★★★★

点击查看

火爆招商中煴煴灸

健康中国传煴百年

膝关节疼痛的艾灸处理方法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邮箱:

qq.







































氮芥酒精价格是不是很高
嘴唇白癜风怎么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changpua.com/scpxt/3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