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扶贫日因地制宜扶贫道县棉竹源村
今天是全国扶贫日,小编给您讲一个身边感人的扶贫故事。道县清塘镇棉竹源村全村共户,共人,外出务工96O人。全村大部分是贫困户,医院的扶贫攻坚组来到这里后被这里的情况惊呆了,这里老百姓收入太低了。院领导给担任扶贫攻坚组长的冯志江(中医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下达死命令,无论如何,一定要改变这里的贫困面貌。 年7月1日,医院到对口扶贫村义诊 接到命令,冯志江和他的团队围绕扶贫这个课题开始收集、整理、提验资料。村里田地不不多,但背靠大山。通过调研他们发现棉竹源村位于在中国南方巍峨的五岭之一—都庞岭腹地之韭菜岭脚下,韭菜岭号称湖南的K2(K2即喀喇昆仑山脉的主峰、世界第二高的乔戈里峰,以高强度、高难度和高风险著称),海拔.3米,岭上野韭如茵,四周高山森林环绕,绿草繁茂,她就是数百年来瑶族几度寻根访祖的圣地,山上野生动物资源丰富,黄腹角雉、猕猴、飞虎、穿山甲、虎纹蛙、山雀、锦鸡等珍稀动物在林中不时出没。天然植物资源丰富。 每年的端午节当地的老乡会上山采集追骨风、壮骨风、鸡血藤、石菖蒲等中药到县城售卖,这也是很多老人换取一年零花钱的唯一来源。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他们及时地和自己大学的导师汇报,导师说:“扶贫工作,就像点穴治病。点穴治病,识穴为先。识贫,就像识穴,须练就坚实的识功。要深入调查、反复核对、认真分析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然后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因人而异,从而达到祛病除疾,脱贫致富。” 在导师的开导下,他从每年端午节当地家家户户都要洗风药澡防病祛病的民俗传统上得到启发:把当地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和民土地风情与民族医学知识有机结合,开发中药枕头、傣医拖擦包、中药泡脚粉等保健产品。走出了一条靠山吃山变废为宝的小康大道。本项目门槛低,操作简单,见效快,得到院领导肯定。于是他们在导师的指导下他收集整理资料,从浩瀚的医学书籍及老师的临床经验中筛先了几个实用的验方,在贫困户家里建立起了加工厂,从一名医生到一名“厂长”,没有经验,自己摸索,没有钱自己想办法,他们先后吸引社会爱心人士融资3万元,先帮助进行房子装修,然后从中药打粉机到尺子、图丁,靠着为人民服务的执着动力,硬是建立了一个加工厂,总共采购物品69笔,每一笔都汇集着心血。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达着一个理念:党没有忘记群众,只要有党、有山,就不贫穷。村民在上山采药 10月15日,村民在晒药 扶贫攻坚组长冯志江在指导村民加工药材 扶贫攻坚组长冯志江在指导村民加工包装 10月15日,道县清塘镇棉竹源村村民蒋品文(右一)在加工中草药包。 10月15日,道县清塘镇棉竹源村村民蒋品文展示包装好的中草药包。扶贫户生产出来的产品: 医院对口清塘镇棉竹源村扶贫后,村民上山采药,在家加工包装,扶贫队负责销售,村民月增收元左右。近年来,道县因地制宜大力推进“造血式”精准扶贫,确保到年全县63个省定贫困村个贫困人口实现“人脱贫、村摘帽”。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changpua.com/scpxt/2120.html
- 上一篇文章: 为什么戴ldquo南红rdquo
- 下一篇文章: 懂点中药,多活十年中药材和养生花茶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