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丨共和国简史
菖蒲作为清供,本质上是一种无用之物,所谓长物,它的命运是随着社会经济的波动而波动的。 解放前,菖蒲受文人阶层追捧,张恨水《蒲草》一文中记载:“战前下江大都市中,上等石菖蒲一盆(盆值不计),能售硬币一两元,即阴丹五尺至一丈,合以今日市价,令人舌矫不下也。”可见当时菖蒲之清贵。解放后文人阶层近乎消失,对普通民众来说,菖蒲既不能果腹也不能御寒,又无袭人花香,一时跌落凡尘,近乎一文不值。 改革开放后的八九十年,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有过一段黄金岁月,他们有钱有闲(相对),莳养盆景成为一种风尚,沈荫椿先生的《微型盆栽艺术》一书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版,其中就有《根盘叶茂看愈好——菖蒲》一篇。随着97年的下岗潮,这个群体的好日子结束了,菖蒲跟其他盆景一起再次陷入低潮。据森林晨曦兄讲,他二十年前在上海初次接触菖蒲时,不过两元一盆,杂陈于卉木草莽间,几乎无人能识。 年中国入世,经济狂飙突进,中国的中产阶级逐渐形成,菖蒲爱好者的数量开始缓慢累积,我认识的一些朋友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接触菖蒲。不同于民国文人和改开后企事业单位干部的小众、精英属性,中产阶级是数量庞大的普通民众,从前期多肉植物的流行可看出这种爆发性的力量。各地的菖蒲展助推了菖蒲莳养的风气,菖蒲开始在文化、茶道、艺术等小圈子里蔓延开来,价格也逐渐攀升。菖蒲作为花草四雅中的小三,历来小众,所以它的起伏不大,发展到目前为止,仍然以自发的、自然的为主,而它的同门大哥兰花则被人为炒作的起起落落,中间多少悲欢转折。希望菖蒲不要走上兰花的老路,作为一种清供长物,能够安淡泊,远炒作。菖蒲莳养莫道幽人无一事,汲泉承露养菖蒲。抱蒲堂抱蒲堂主人快到碗里来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changpua.com/scply/5831.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医手稿耳鸣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