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菖蒲自汉唐以来就是文人嗜好之一,但是似乎已经被人遗忘的这颗小草,如今却因为一个人而再成潮流,被许多人追捧。他就是王大濛,人送雅号江南“草圣”。年5月31日,大濛蒲展在无锡苏珈美术馆很低调地举行,未曾想遭遇热捧,引起全国轰动,直接导致好蒲者陡增,一项传统文化在大濛先生的倾力推动下蓬勃复兴。菖蒲不是草而是一种精神蒲草是所有植物中最低调的一种。因为蒲草即使开花,花也不明艳,就是几片翠绿的叶子。但为何就是这些棵草独得王大濛的芳心?“因为小小的一棵草,它的文化内涵太厉害了。它有四个品格:第一忍寒苦;第二安淡泊;第三伍清泉;第四侣白石。”王大濛说起菖蒲来满眼是爱,“它忍寒苦,冬天时很多树都落叶了草都发黄了,在寒冬下,唯有菖蒲能碧碧绿;它安淡泊,比如牡丹开了,梅花开了,大家到庭院里、梅园去欣赏那些很美的花,这固然好,但是菖蒲,它很低调不喜欢显摆自己,深深地隐在深山里,它很低调,淡泊而不张扬,这就是中国人很高的一个品格,所以古代的文人大多是隐居的;它伍清泉,菖蒲是生长在干净的山泉边,与清泉为伍,它的灵魂是干净的纯洁的;它侣白石,菖蒲以白石为友,它的根都扎在白石上面,甚至没有一点点土,不资寸土照样长得很好。”对于文人说,菖蒲是一种象征意义,仿佛是不肯与浊世同流合污的高士的化身,是君子品行的镜影。所以当文人在深山里面小溪边上发现了这么一棵草,文人把这棵草移到书斋里,摆在书案上面,供养着它,文人在蒲草上找到了一种精神寄托,把它供在书案上来勉励自己。如今,菖蒲文化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就从苏东坡、陆游开始——他们都有菖蒲癖。“就拿我来说,我十七八岁的时候和江南的一些老先生学画,看到老先生们家里都有这些草供在案头,当时不懂为什么会这样。后来学画读书,慢慢开始喜欢上它,也慢慢意识到这是一棵文人喜欢的草。”走进了王大濛的私人菖蒲花院,你会感受一种不一样的雅情。然初见王大濛,他并不修边幅,一副粗犷的样貌,脑海中很难与“雅”这一字相关联。但就是这么一副南人北相的王大濛,隐藏着一颗才华横溢的心,干着超凡脱俗的雅事。谁知菖蒲心?唯有王大濛大濛先生早年毕业于南艺,去年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退休,也得了清闲之身。于是,他在家中后院墙与屋外壁之间的背阴处,专门腾出了一块地儿来植菖蒲。眼之所见,从地上到几案上,再到凳上、竹架上,满眼是菖蒲,高低错落地摆着二百多盆,那品种有虎须、金钱、石菖蒲、金边菖蒲、银边菖蒲、日本菖蒲等,长可盈尺,小可手握。大濛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和睡前最后一件事,就是看看自己种的二百多盆菖蒲。王大濛是跟菖蒲交了心的。菖蒲的种植,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要熟悉习性后,才能种好。“山野中的菖蒲,在阳光散射的洁净的小溪边上生长得最好,所以我们需要模拟这样的环境来种植。能摆在院子里最好,再不济就在阳台上。它需要与空气、露水沟通,总摆在室内,过量的二氧化碳和干燥、不流通的空气对菖蒲是一种折磨。菖蒲植株小,一盆通常都不过手心大小,不占地方。”菖蒲以短细密为美,达到这标准就可谓种得好。但要种得雅,还要有更多的植蒲法,让菖蒲能有个更好的“造型”。大濛是设计高手,他亲手制作的各类石盆,如砚料、太湖石、英石、昆石、宣石、鹅卵石、黄石、煤渣、水泥块、铁渣等都是上佳之选。有了好器还不行,大濛于盆之空白处题字镌刻,让石盆顿生古意,意境为之一变,颇有点睛之效。传承文化精神,承载历史记忆然而,菖蒲的绵延千年的文化脉络却在历史长河中几乎断掉了,所幸,去年王大濛先生的菖蒲展,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名动全国,菖蒲爱好者慕名而来。王大濛说,“我想接通它然后传递下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为什么能起这个作用?因为我是画文人画的,我小时候就开始跟老先生去学画,一直到现在,在文人的审美方面文人画方面做了几十年。”“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把中国的东西传承下去,是我们的罪过。我觉得我有这个责任,尽管我还不够,但是我在用我所有的努力做这个事情。比如看到菖蒲,很多年轻人觉得很美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我做展览,一进展厅就是菖蒲文化脉络的梳理。我做的展览不卖菖蒲、不收门票,只是淡淡地做,让大家都来看看。这也比较符合菖蒲的性格。”王大濛呼吁,将古代的菖蒲文化传承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传承并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大家共同地努力。”

来源:太湖明珠网

传承工商基因,弘扬工匠精神

“谁是一只鼎”

无锡广电全城寻找无锡工匠达人征集活动

正在进行中!

他可以是产业强市中的行业翘楚,

也可以是街巷里弄中的传统艺人,

可以是冷门职业的坚守者,

也可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

只要他有一技之长,甚至身怀绝技

行业不限、职业不限、题材不限

只需要

够!!达!!人!!

参与方式将“工匠达人+人物介绍+联系方式”发送至淘最无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changpua.com/scply/5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