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記云山有仙草,名为石菖蒲
菖蒲涧,昔交州刺史陆允之所开也。涧中多九节菖蒲,世传安期生采菖蒲服食之,以七月二十五日于此上升,郡人每岁是日往涧中沐浴,以祈霞举。 ——摘自《广东考古辑要》 白云山上的菖蒲早就是广州百姓心目中的仙草,公元前年,秦统一岭南后,任命任嚣为南海郡尉。任嚣在白云山下建了一座番禺城(今广州城)。传说,当时有一个方士叫郑安期(又称为安期生),从东海之滨来到南粤。他见住在番禺城内的不少南下军卒和州人等,或因水土不服,或因居住环境差而患病,便在白云山结茅而居,并采集不少草药为老百姓治病。 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他为普救城内的患者,就到白云山的溪涧中采撷一种珍贵的草药——九节草蒲。他越岩涉水,来到云岩旁。经过多次寻觅,他终于发现在悬崖上有一段九节菖蒲。他正攀藤附葛,伸手摘取九节菖蒲,突然,野藤断开,他失手坠岩。眼看就要跌下无底深渊,崖下忽然升起白云一朵,化为仙鹤,负着郑安期,冉冉升天而去。后人为纪念安期生,在山上建云岩寺,有“安期飞仙台”,附近一块凌空突兀的大石被称为“鹤舒台”。 每逢农历七月二十五日,广州市民纷纷来云岩寺祭祀这位为普济众生而献身的安期生,“云山道上,仕女如云,络绎不绝”。历代文人骚客还在此留下不少摩崖石刻。该寺在抗战时为日寇所毁,但遗址、摩崖等均在,就在今天南第一峰石牌坊的旁边,新建的玻璃栈道亦可进入。 南宋时期的国家地理杂志《太平寰宇记·南越志》中亦提到:熙安县东北有菖蒲涧,成安中,姚成甫尝涧侧遇一丈夫,曰:“此菖蒲,安期先生所饵,可以忘老。”于是徘徊仰俯,倏然不见,不知所终,盖仙者焉。 《本草纲目·草部·菖蒲》摘录 释名:昌阳、尧韭、水剑草。 气味:(根)辛、温、无毒。 主治:癫阐风疾、喉痹肿痛、鼓胀(食积、气积、或血积)、肺损吐血用、赤白带下、产后流血不止、病后耳聋、眼长挑针、痈疸、热毒湿疮等症。 除了药用之外,自古花草有“四雅”:菖蒲、兰花、水仙、菊花。菖蒲为雅之最。 菖蒲历来诗画作品甚多。陆游吟道,“今日溪头慰心处,自寻白石养菖蒲”。苏东坡叹曰“烂斑碎石养菖蒲,一勺清泉半石盂”。 菖蒲也可清供雅玩。春节前后,文人爱在家里布设清供,称作“岁朝清供”,将一些有吉祥寓意的植物、杂件拼合成一组静物,常选取的有:佛手、梅枝、古瓶、水仙、天竺、松枝、湖石、熏香炉等等,而每每需要一盆青幽幽的菖蒲作伴。听闻今有南海雅士张伯熙,亦书亦画亦文玩,号称狂生,以养菖蒲为乐,庭院满栽,实为妙哉。 PS:本文仅作传统文化分享,用法用量谨遵医嘱。 以上内容为原创图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精品及市集信息尽在寶田谷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erfeng.com/scply/532.html
- 上一篇文章: 常用中药的信味与归经
- 下一篇文章: 门悬蒲剑斩千邪挂上菖蒲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