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明几净室空虚,

尽道幽人一事无。

莫道幽人无一事,

汲泉承露养菖蒲。

“花有四雅,

兰花淡雅,菊花高雅,

水仙素雅,菖蒲清雅。”

“天下第一雅”之菖蒲,

寻它于润眸的早春庭院,

清澈的夏夜湖畔,

凄楚的枯秋田野,

沉眠的深冬梦田。

暮往朝来,

它摇晃在风尘之外,

小隐于野、大隐于市,

令人心旌荡漾。

菖蒲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

“不假日色,不资寸土”、

“耐苦寒,安淡泊”,

于沼泽中生机盎然,与顽石相依,

附厅堂则亭亭玉立,独善其身。

文人士大夫的植菖风气,始于唐宋,

那时便开始有“无菖蒲不文人”的说法。

菖蒲带着岁岁年年的风霜雨露,

根茎粗壮,剑叶直指,

中脉清晰突出,叶鞘套折,

有时俊逸秀美,有时又风情旖旎。

踏便山水的文人墨客,偏爱请景入室,

一茎菖蒲,配上山石古盆,

置于茶室、书房、药台、院落,

清香四溢,超凡脱俗。

焚一柱香,抚一声琴,

伴着不远处来自自然的呼吸,

便仿佛遁入山林丛野,烦恼尽去。

望着菖蒲,宁静以致远,

也能于沉醉间迷途知返。

盆景迷苏轼曾于蓬莱丹崖山旁,

取弹子涡石数百枚,用以养菖蒲。

“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

垂慈老人眼,俯仰了大块。

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

明年菖蒲根,连络不可解。”

诗人陆游亲自为蒲石盆更换新汲之泉后,

歇息品茗,忙里偷闲最是欢愉。

“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

自是闲人足闲趣,本无心学野僧家。”

菖蒲色泽秀雅,吐纳清韵,

于卧房里不比娇俏艳丽的花朵,

叨扰了主人的神经。

若从窗台菖蒲叶尖取盈盈露珠蘸于眼皮,

轻揉三两下,便能养目明目,

正所谓“试拈九节风前嗅,已觉登仙不用扶。”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菖蒲》中

引用明代朱权《臞仙神隐书》

“石菖蒲,置一盆于几上,

夜间观书,则收烟无害目之患,

或置星露之下至旦取叶尖露水洗目,

大能明视,久则白昼见星”。

在花鸟画兴盛的清代、民国,

菖蒲自是画家们笔下乐于描绘的植物。

郑板桥、金冬心、苦瓜和尚、

八大仙人、齐白石等都曾以菖蒲入画。

《玩蒲图》局部名士高古

张熊菖蒲寿石

朱屺瞻《岁朝清供》

菖蒲有灵气,

先人早已把菖蒲当作神草。

《本草·菖蒲》载曰:

“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

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

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

传说神草菖蒲能延年益寿,

《吕氏春秋》中有记载,

孔子学周文王吃腌菖蒲,

因太苦“缩项而食之”,

吃了3年才慢慢习惯。

汉武帝只吃了2年,

那些效仿君王的文武大臣们,

也为了“登仙”食用数十年。

寿命兴许为天意,

但与菖蒲之交,得了心平气和。

 《重庆堂随笔》里便写作:

石菖蒲,舒心气、畅心神、

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

菖蒲似神,

先人将农历4月14日定为菖蒲的生日,

“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叶,

积海水以滋养之,

则青翠易生,尤堪清目。”

莳养菖蒲,重在顺应天时,

“以砂栽之,至春剪洗,愈剪愈细,

甚者根长二三分,叶长寸许。”

时间久了,植物会跟着人的秉性,

拥有自己的姿态。

菖蒲是代表端午节气的花,

江南人家会在端午来临时,

高悬菖蒲艾叶于门檐、窗棂,

引菖蒲叶入酒,可以祛避邪疫。

清任伯年《端午图》

菖蒲内外兼修,清冷绝妙,

集聚大地之气,捧献自然之灵,

香气缭绕于每一个晨光微露的清晨,

挽一日生机于你,

你可与它亲近,或疏离,

它都盈满世间的圣洁文雅,

待你一眼的倾心。

与菖蒲为伴,

身未动,心已远。

-END-

(图片源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须知

除注明外,内容均为寻匠之美原创

转载需回复“转载”二字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小偏方
云南儿童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erfeng.com/scply/2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