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撰《水西侯氏族谱》之管见

文/侯尚培

盛世修谱是中华姓氏历史传承的必然结果,是记录家族世系资料的历史,与国史、地方志合称“三史”。吾编撰两次《水西侯氏族谱》,从发起、收集资料、编辑印制,花费不少的精力和财力。

水西侯氏就是居住于水西地区(现贵州省毕节市)的侯氏家族,于明朝崇祯四年()因他事从四川富顺移居水西西溪,当时称水西宣慰司,西溪为水西部族“寒宫”,相当于后世所称的“都城”,有三十六花街,七十二枊港之说,说明当年居住的人多,很热闹,是水西地区的政治商务文化中心。所以根据祖先来历,称“水西侯氏”,冠上族谱之名,至今(庚子年)年,人丁过万,分布毕节、贵阳、六盘水、安顺等地区,没有合族修过谱书,只有部分家支修了支系谱,或者录下了经单簿。

到一九九六年,吾开始涉及家族事务,参与族事工作,喜欢探索家族前人事迹,就着手收集整理,经过初步的资料收集,需要学习相关知识,于是购买了《中国历代官制》、《历代科举述录》、《修谱宝典》等相关书籍,方能了解历代官制和功名。根据资料拟出章节目录,按目收集具体资料。

至一九九八年初,吾把收集整理的族史资料敬呈任黔西教育志主编的姑父王光书先看一下,请他作一下指点,他邀约县志办的张仁德主任和白宗玉先生一同为我润色改写,编辑成二十多万字的《水西侯氏族谱》,并电脑打印装订出书发行。

时代再前进,印制技术也在提高,许多没有参与的支系又加入了编辑族谱行业。到年,已经十年有余,吾也对修谱之事趋于成熟,同时水西侯氏已在年成立了水西侯氏宗亲理事会,侯肇华先生任理事长,着手修补被人为损坏的各地祖宗坟墓。续修族谱又提上议事日程,于是成立了族谱续修编辑委员会,请我任族谱主编。

因为有了上一次编辑族谱经验,对许多的新材料加以收集,以史家编辑史书的标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三立之应收人物全部收集入谱,并为他们竖碑立传,丰功记铭。

《水西侯氏族谱》名字的由来:水西,是宋末元初以来,对贵州省毕节地区(年10月22日,毕节撤地设市)以大方县为中心区域的毕节东部地区的大方县、黔西县、织金县、金沙县和七星关区、纳雍县,六盘水市水城县、六枝特区的部分地域的一片地方的称呼。水西古代属于卢夷国、夜郎国、罗甸国、罗氏国方国区域之内。此前及宋、元、明和清初年皆为阿哲家族即水西安氏统治,习惯上也称安氏统治地区为“水西”。但是水西安氏的统治区域,还包括今贵阳市的修文县、清镇市以及安顺市的平坝县、普定的大部分地方。

“水西”与“水东”相对称呼,两者的划分是以鸭池河(六广河)为界,鸭池河以东为水东,鸭池河以西为水西。水西方国政权的彝语称谓叫做“慕俄格”(也称为“慕卧勾”等),系由其第27代君长毕额抹勿在蜀汉时期所建,到公元年结束,共沿袭了年。另还有“六号”和“罗施国”或“罗氏鬼国”等方国名。“六号”据《大定府志》载为“凡千四百七十四年世长水西,受命于中朝,为蛮长,为罗甸王,为姚州刺使,为顺元宣抚使,为贵州宣慰使,为水西宣慰使,号凡六更,而于其国常自称为苴慕”。“罗氏鬼国”是唐宋时期的别称。水西的方国型的地方政权建构尤具特色,其阿哲部建立的“慕俄格”彝族方国政权,由阿哲蔺(尼)升格而来。“蔺”和“格”是对彝族方国政权的两种彝语称呼,“蔺”(也称为“尼”)政权和“格”(也称为“勾”)政权的区别在于,“蔺”政权的构建是以一个家族为主的,而“格”政权则是以一个家族为主的同时联合多个家族、甚至多个民族来构建。阿哲部的“慕俄格”政权在所有彝族的乌蒙、播勒、阿着赤等十二个称“格”的政权中,也是具有典型意义的。阿哲部的“慕俄勾”(格)政权结构紧密,体系发育完善,在内阁设置上引进、借鉴了南诏的“九爽”制度,阿哲部称之为“九扯”,即九个部门,所谓“九扯九纵”即是“九个部门,九位主官”的意思,在“慕俄勾”(格)政权下属的地方机构设置上,把水西(含贵州其他地区的一部)地盘按十三个行政区来划分,即十三“则溪”,“慕俄格”政权中央直隶一个慕胯“则溪”。

水西的统治区域分为两个部分,鸭池河以西、三岔河以北之地称为“水内”,有四十八土目;鸭池河以东、三岔河以南之地称为“水外”,有“水外六目”。水西历代的统治者都是彝族阿哲家,即明代以后的安氏家族。“水内”是安氏的根基,是水西统治者的大本营,根据自然条件人们习惯上把水内分为“中水”即大方一带,“底水”即织金一带,“下水”即黔西一带,分别形成水西区域的三个中心,构成一个品字形。彝语称大方为“慕俄格”,织金为“毗那”,黔西为“默木果珠”。“水外”为水西的“外藩”,与水东宋氏及唐朝所封罗甸国(黔西南境)交错。

“水西”之名,最早见之于《元史》。《大定府志旧事志》:“额归、普色盖当宋之末造,复侵有贵州,乃分其地为水东、水西二部。鬼主(耿苴)仍居水西,号罗氏鬼国。”

元至元十七年(公元),元世祖在贵州设置了八番顺元宣慰司,在水西地区设置亦溪不薛宣慰司,此时水西称为“亦溪不薛”(蒙古语)。阿哲家族以方国形式进行统治的历史结束。《元史本纪》:“至元二十年(公元年),秋七月丙寅,立亦溪不薛宣慰司。……壬申,立亦溪不薛总管府,命阿里为总管。”

明太祖洪武四年(),改元顺元宣抚司为贵州宣抚司,以霭翠为宣抚使。次年,升贵州宣抚司为贵州宣慰司,诏霭翠位各宣慰之上。贵州宣慰使治所在贵阳(至安贵荣做宣慰使时,被允许“以印授宣慰同知”就可以经常回水西巡察,后遂常居水西,其实际治所已经在水西),但管辖的地区包括水西、水东两部分,水东地域在贵阳、开阳、龙里等地,亲领洪边十二马头和水东、贵竹、中曹司、青山、扎佐、龙里、白纳、乖西、养龙坑、底寨等十长官司。这时的水西既包括了水西地区的四十八目(土目)之地,也包括今修文县、清镇市一带称为水东地区的水外六目之地。明末,奢崇明、安帮彦起义,于崇祯二年()被平定以后,朝廷招抚贵州宣慰使安位。次年,安位献出了水外六目之地,明朝廷降安位为水西宣慰使。

清代康熙四年(),清政府平定水西、乌撒土司政权,实行“改土归流”,设大定、平远、黔西、威宁四府。此后,水西仅有其名,不再有土司统治,但仍然有土目遗存。土目的残留,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全部消失。

水西由于在历史上没有一个明确的行政区域,它在元代以前甚至连名称都还没有出现,而在明代时期才有一个基本的轮廓,因此无法对之进行明确分界。但是就明代的情况来看,水西地区包括了现在毕节地区的大部分疆域。

水西地区属于黔西北山区,属北温带山区气候。其西北部的最高的山就是贵州最高峰韭菜坪,海拔米,其东南部最低的金沙县边界赤水河谷底部,海拔米,海拔高差大,山多地少,河谷深切,交通闭塞,信息不灵;除黔西县一带以外,没有大面积的平地,地上物产较为贫乏,生存条件艰苦。矿产资源以煤、铁、磷、铅、锌、铜为主。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夏多雨潦,秋季凉爽,冬春干旱,小区气候变化也很复杂,曾经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比喻。农作物主要有荞麦、四季豆、燕麦、水稻,后来引进了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畜产主要以鸡、羊、牛、马为主,水西马、乌蒙马曾经是宋、元、明时期的名马。铜器、披毡、漆器、铸钱曾经闻名一时。境内古代居住着彝、仡佬、布依、汉、苗、回、蒙古、满等民族。

明朝崇祯四年()水西侯氏始祖侯学书从四川富顺桥边侯家村率子侯一溪因事避乱移居水西,居住水西宣慰司之“寒宫”西溪。在此为子侯一溪成家立业,侯一溪育有三子申铭、申禄、申芝。至清朝定鼎,天下太平,侯学书率次孙侯申禄回四川富顺原籍,申禄一房也发展至二三百户,侯学书也终于侯家村里,葬老房后则,乾山巽向。

居于水西的申铭、申芝二房,侯申铭住于西溪,侯申芝居住大定,经过三百年的发展,已成为水西旺族,荣获功名者五十余人,皇封者三十人。第宅冠“大夫第”者两处,一是大方县松林侯光职家的大夫第,二是黔西县南乡白泥田侯敦本家的大夫第。其他挂文魁、岁进士第的多处。这些地方都是有名风水宝地,后山青松掩映,前面田园水绕,左右山峰秀丽,是不可多得的人居环境风水宝地。

侯氏家族在水西经过几百年的辛苦耕耘,勤奋创业,锐意进取,人文慰起,有侯清、侯光职、侯廷珏获得举人学问,有侯世封、侯世卿、侯光信、侯光昭、侯敦化、侯敦政、侯廷琅等人获得贡生,获秀才学问者数十人。其中获皇封大夫者有侯世卿、侯光职、侯光宗、侯元斌、侯元甲、侯敦本等人。

《水西侯氏族谱》编辑目录主要有:一是卷首,收集谱序和宗亲联谊活动及主要祖坟图片。二是家族姓氏源流,包括姓氏来源考略,堂号、郡旺来历,家训、家规、家约等文章。三是先辈人文,包括三立人物传记和诗词歌赋艺文选录。四是家族发展世系线图和记录。五是附录,说不尽得事在附录说清楚。下面选几位人物和居此简略介绍,知道水西侯氏人文历史发展慨况。

百年旺族侯家之松林城堡:在“水西湖”北岸,有一个古城堡,系松林侯氏所修。说起松林侯氏,人们称之为“百年旺族”,是黔西古州的旺族之一。其先出自于水西西溪侯氏,入黔始祖侯学书,于明未崇祯四年从四川富顺率子一溪,孙申铭、申禄、申芝入黔避乱,事平,留子一溪,长孙、三孙留黔发展,复率次孙申禄回原籍复业。

留于西溪的一溪、申铭、申芝创业于西溪,后申铭生三子国栋、国桢、国柱,吴三桂平水西,国栋、国桢、国柱分住水西各地,国栋迁革拔溪,发展后称侯家寨,国桢迁金沙高坪,发展后称大发寨,国柱临近迁入苦桃井,发展后称侯家坝。申芝一房迁大定牛场发展,生国应、国忠,国应在牛场侯家寨发展,国忠上云南。

迁桃井侯家坝之国柱,生一子天锡,天锡生五子,此是清康熙之年了。天锡子侯青中乙卯科举人,任云南恩安县知县,退职居家后,析产分业,兄弟每人各置二百石租。侯青得白坭田庄,侯伯得松林至六归河庄,侯文得松林凹水庄,侯玺得内庄大竹林庄,侯镇下清镇,另置产业,传清镇水城一房,均各立业,枝枝并秀。

侯伯、侯文二公迁入松林,成为松林侯氏之始迁祖,他们勤奋创业,艰苦奋斗,经过三代人的辛勤耕耘,两房均成为地方上的大户。发达起来了的侯氏家族,继承先人遗志,积极培养子弟读书,至子孙时就有政行、政国、世卿等成为贡生秀才。

却说贡生侯世卿几次考试皆不就,就更加重视教育,不但教育子孙成材,还兼任古州狮山书院山长,才学人品为当世人敬仰。世卿先生生子光鼎、光信、光职,均获得功名,光鼎、光信为敇赠修职郞。光职年少聪明,于嘉庆丙子中举人,丙戌科朝考一等,以知县分发广西,历任兴安、柳城、陆川县事,所至政声卓著,道光二十年升任郁林直隶州州事,因办事公道、干静利落,得民心而受至道光皇帝的褒奖,赏戴花翎。后因年届花甲而辞去郁林直隶州事,同任秘书的族弟侯光宗返回故里松林,把所得的廉奉分给六亲,以达到父族足衣,母族足食,受到当地人们的称赞。

时天下即将大乱,侯光职为了保护当地的人民,支持族弟侯光宗在黔西南乡白泥田黑坡创办“南乡忠义团”,自已则在松林修建松林城堡,时人都笑光职公,说:“公得民心,士民安乐,修此院堡有何之用?”,公曰:“非为自保,为乡民耳!”。于是用银万两,聘请民工三百余人,费时三年,修了圈地近百亩,规整条石砌成的城堡,城堡高七米,宽二米,有大小朝门两处,城堡为八卦形,东开大朝门,北开小朝门。在院子周围修有五米宽、二米多深的沟,预防敌人从此翻院子,时人为大朝门撰写了对联:

原来忠厚人家,荫功至昔传三世;

岂止松林保障,福泽于今彼四邻。

门头横扁联为:“大夫第”。

果不出侯光职公所料,城堡修好后的第二年,黔西红、白号军,大定的苖族起义,以及石达开部十万人马开入水西,附近居民二、三千数涌入该院避乱,后恐来民更多,又于院侧建修新院,彼此相应。并还在庙岗的石龟大石上修塔建庙,名曰文阁塔,侯光职撰塔联曰:

阁站鳌头,辉煌彩华凌宵汉;

印浮水面,宕漾文光射斗牛。

在这次战争中,松林未被号军苖民攻破,是水西古州未破的几个营寨之一。相传,石达开部曾攻到城保前,侯氏听说是石达开部,就用当年广西人民送侯光职公的万民屏、万民傘悬于城楼,石达开等一看,都是当年广西名人和父老的名讳,有的还是这些将领的长辈,于是停止攻打,对侯氏以礼相待,侯氏迎石达开等入府叙谈,不久石部移迁大定,结束了这场战争,此事秘传传,知者极少。

松林侯氏从侯光职公后,又出许多文化之士,文脉涛涛不断,如贡生侯元斌,廪生侯元杰、侯敦矩、贡生侯敦政、侯廷琅、廪生侯伯庄等,均为当世之名士。

广西郁林直隶州知州侯光职:侯公讳光职,号述堂,邑之南乡人,世居松林,嘉庆丙子科举人,丙戍科大挑一等,以知县用,分发粤西,历任陆川、兴安,柳城诸县知县,升任郁林直隶州知州,凡所任之州县,被民称颂,卓有政声。

侯光职为官十多年,所至不携眷属,常说勿使子弟染公门气习,其教育子弟的方式是非常好的。程氏宜人在家延请名师教两个儿子读书,长子名元杰,号松阶;次子名元斌,号二允,由于刻苦攻读,均获得州邑廪生。正当身强任职之年,公即辞官归里,郁林州民及广西巡抚挽公留任,公以不再愿意为官辞谢上峰。回家后,把剩余的俸银分给六亲,父族之人足衣,母族之人足食。居住的松林寨周围彻石墙作为坚壁躲敌之所。当时人们都说,公太过虑,谁还来偷你呢?及公去逝后不几年,洪秀全在广西组织人民起义反清政府,本地有农民参加响应,大家才开始佩服公有未来先知之明。

到咸丰四年(公元年),本地缘人勾结遵义的杨隆喜造反,围攻黔西州城四十余天,跟从的老百姓很多,附近的老百姓依赖公所修的城堡获得保护。

又到同治壬戍年(公元年)洪秀全干将石达开部在金陵失败,来到平远州,准备进攻大定府,带兵到六归河岸边。公之两子元杰、元斌奉府令率领团民数百人,隔河安设大炮数十位对面轰击,号军不敢进攻,退回平远,救活了受灾受难的老百姓难以计数。然而,到了当年秋天,造反的人突然来到大定,赤手空拳的老百姓也涌入松林院内,避难而来的男妇老幼百姓两三千人,嗷嗷待弊,松阶、二允兄弟每天叫人做饭用米粮多斤,分给大家吃,十多天不知倦待。

后来造反人撤退,有钱粮士绅前来还粮酬谢,松阶昆仲一概不收,并说恐以后再有战乱,一个院堡不能全部住扎,又号召大家一道在老院侧修筑同老院大小相同的新院,这样有事时,两个院子互相呼应,可以接待更多的难民避难。

到同治三年(公元年)冬天,号军攻破州城,苗民攻破府城,逃到松林的老百姓很多,松阶、二允均给大家供应粮食三天,并分别住扎在两个院子内,无钱的用竹子搭棚居住,并送给粮食做饭吃;有愿到其它地方的,送给路费。因为来的人非常多,松林发生瘟疫,松阶精于医药之术,派人到四川购了数百金银的药材,每天在两院堡中来回诊治,不收分文钱材,医好了患者之疾。当时,州境屯堡被造反者攻破的达到十分之八九,惟有此院堡和黑坡营堡完好无损。

经过这次战乱,侯光职及两个儿子侯松阶和侯二允建筑城堡保卫人民,拿出粮食救济人民,购药治疗患疾的人民。侯光职的贤嗣皆能继承公的衣钵,名德和仁义,超过他们的人没有。公一生善于作善事,所做善事,指不胜屈,性格豪爽、朴实,没有富贵傲慢气。二允因战功保举任县令,不乐于做官,但曾任过古州训导学官,没几年也告归林下,侯松阶先殁,里人士绅至今仍然思慕他们。

黔西南乡黑坡古营寨记:清光绪《黔西州续志,南乡忠义团记》,记述了侯公光宗及其子元甲、元钦,孙敦本等在咸丰年间办南乡忠义团,“屯踞于黑坡屯”与缘军战斗等事。

当时的“黑坡屯”,即今黔西县锦星乡与金碧镇交界的青沟村青杠坡、黑坡、官塘一带。屯址南西北三面临深沟,坡陡,谷深之河沟,成天然屏障,东面修有几米高石墙御敌。河坡之“擂子岩”、“灶孔岩”、“老君坪”、“箐坎大岩”、“长冲大岩”、“水落岩”等处,均是峭壁险地。

清道光二十四年,侯公光职辞广西郁林直隶州知州后回乡,任文书公务的光宗公相随返里。且赞同光职公对时局的见解,将家由白坭罗鬼寨迁到黑坡地方,应光职公筑营避乱之举,以黑坡、苗屯为中心,以苗屯为址砌石墙圈地六百亩左右,墙高三四米、宽一米,留三门,营内有村寨,大小山头十余个,耕地百余亩,有堰塘和几个水井供水,除黑坡营外,各个要塞处分别筑有先锋营、老虎坪营、长冲营和机动营,西南面筑有洗马塘;各营地均有住房、粮仓、兵器库、练武场、哨棚、炮台等,费时三年,耗银数千,约于道光二十七年告竣。黑坡侯家营修成后的第三年,即咸丰元年,洪秀全等在广西起义,建立太平天国,战乱遍及长江南北,乡绅富户们始理解光宗公筑营之必要,协力储粮和巩固营寨。

咸丰四年十月,本州起义的缘军同黔北农民起义军,围攻黔西城四十余日,控据大部分乡村,侯家营坚守得保。事后,年逾古稀的光宗公,遵府州札饬办起南乡“忠义团”,以“忠义”号召团民,指挥其子元甲、元钦,孙敦谊、敦本等,参与团务,训练团丁,分守营寨。自咸丰七年至同治六年(公元年至年),忠义团除坚守侯家营外,常奉调出征,同缘军血战十年,缘军曾多次攻占州城和乡间数里甲的屯寨,也多次围攻侯家营,但始终未能攻破,侯家营“忠义团”确保了数千万避难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咸同之乱平息后,避乱者回家,纷纷酬谢,侯家营主侯敦本概辞不受。因此受民爱戴,共同推保,朝廷诰封奉直大夫,父元甲、祖光宗同享殊荣,均诰封奉直大夫转奉政大夫。事后原住居民大多迁走,侯家迁居抬轿坡,营寨逐渐冷落,经百余年自然和人为的洗礼,侯家营已面目全非,营场成耕地,仅残存营门和部分营墙,以及两块石琅坝及地基,名称亦未更改。

清朝诰封奉政大夫侯敦本:侯公讳敦本,号兴泉,奉政大夫侯元甲次子,生于清道光十八年,卒于宣统二年,享年七十二岁,黔西州黔兴里一甲黑坡屯人。

侯敦本少入私熟就读,后入州学,勤奋攻读,学绩优良,选为附生(秀才)。公获青云之志,想在自己的一生中作一番事业。然而,生不由已,正当花季之年,奋发进取之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彼伏此起。咸丰四年,本州“在缘人”起义,配合黔北农民起义军,占据黔西州属广大乡村,围攻州城四十八日未破而撤走。事后,道府州札饬光宗公办起南乡忠义团,地点在黑坡。在此形势下,侯敦本只好回乡习武,协助祖父侯光宗和父亲侯元甲办理团务,训练团丁。咸丰七年至同治四年春(-),随祖父侯光宗及父辈带团参加战斗,参与了进攻三节箐、黄泥屯义军之战,到六圭河阻击太平军,解围州城和收复州城之战,以及保卫黑坡屯等战斗,经历大小七十余战,皆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多次取胜。

同治四年初夏,受命带团夺取了号军的沙子坡大营,侯光宗过度兴奋而发疾,不久去逝。侯敦本料理丧事后,遵嘱继承团务,率团协助贵州提督赵德昌,进行收复州城之战。战前命令团丁各带柴草一捆,午夜至西门城外,垫在墙根,燃烧柴草,登墙入城,经激烈巷战,击败号军,复城成功,随后又率团攻破乡间号军的许多营地。回乡后半年多时间,是年腊月和次年正月,农民起义军又两次袭破州城,侯敦本亦率团民参与两次复城战斗,得到贵西道福运涛大人的赏识,命为黔西州团务总理,协助知州调理政务,辅政中,勤勤恳恳,办事公道,得到民众称颂,誉之为三异政绩。是时,敦本公作有《克复州城有感》诗一首,诗曰:“甲子州城数遭殃,奇谋克复心始畅。善后抚民勤为政,复我名邦运筹忙。”又作《南乡感事》诗反映战乱后城乡恢复的景况:“五载风平两宾霜,废兴事迹细推祥,愧无善政称三异,喜有弦歌动四乡。”鉴于侯敦本办团务辅州政绩,地方人士和当政者的推荐,同治九年(公元年),云贵总督刘岳昭奏报,满清朝廷恩准敦本公为候选县丞,府经历,授蓝翎五品衔,诰封奉直大夫,例升奉政大夫。又准侯敦本之请,上封两代获准,祖侯光宗、父侯元甲均诰封奉直大夫,祖母张氏和生母余氏均诰封太宜人。

光绪初年,侯敦本把家从黑坡迁居抬桥坡。有一年发生饥荒,饥民涌入该地,侯敦本安排他们开垦田土,修造山塘,不论大人小孩每人每日发粮一升,既济了饥民,又开出田土百倾,山塘数个,为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宣统二年,侯敦本卒,葬于白泥田“堰塘尾”,巽山乾向,孙侯肇鑫撰墓联为:“遵先人遗训,克勤克俭;承祖宗家风,惟读惟耕。”

黔西白泥田廪生侯赓言:

一、少年勤学考取廪生

侯廷扬,号赓言,清同治十年()辛未全月初二日生于黔西州黔兴里一甲地名侯家营上,前清诰封奉政大夫,黔西州团务总理侯敦本次子,是清代大定府府院试第一名侯廷忠的二弟。

侯廷扬年少聪颖,好学不倦,与兄廷忠就学于白泥名儒、岁进士侯敦化门下。侯敦化才学素为乡邦所重,先后取为廪生,获荐为岁进士,曾任都匀府学训导,贵山书院山长,子侯廷珏于学长才,考取光绪乙卯科举人,官松桃知事。

侯廷扬和侯廷忠兄弟在侯敦化山长的薰淘下,学完了四书五经,大学中庸,二十四史文选,诗词常识,应制文章。当时古州发生了红白号军起义,时间长达十四年,此时已经平息,其父侯敦本因为平乱之功荣封奉政大夫,职任黔西州团务总理,已把家搬迁于抬桥坡,名宅第为“大夫第”。侯廷忠已年十八岁,参加大定府及院试,名列第一,主试官程先生喜爱他的文章,对他特别重视,特把女儿才子程氏夫人许配于他,至二十岁时迎娶进门。正当侯廷忠雄才大展之时,和夫人程氏一起到六龙探亲偶遇伤寒,接回家后医治无效,双双离开了人世,时人大为憾事。“苍天无眼兮,为何佳偶天成;苍天有眼兮,为何良缘早逝!”侯廷扬因长兄早逝,伤憾了两年,后又继续学业,文思大进,府院试时获取为廪生。后同侯仲章、丁培之三廪生一同进京参加顺天府乡试一次,没有录取,继续在乡耕读,后来罢了科举,遂以廪生学位终其一生。

二、管理政务训导地方

侯廷扬之父侯敦本,在清咸同年间协助其高祖父侯光宗、祖父侯元甲、叔祖侯元钦办理南乡“忠义团”,同红白号军抗战十四年,保护了南乡一带团民和黔西州城,获得五品顶翎皇封,荣任黔西州团务总理,协助知州理政,不几年,获得民众颂扬,喜而题诗曰:五载风平两鬓霜,费心事迹世推详;愧无善政称三异,喜有弦歌动四乡。斯时未考取举人的侯廷扬协助其父侯敦本管理政务,任南乡团总,民国时改任连保保董等职,运用儒家文化,教导乡民,引导民众勤于耕织。遇着灾欠年景,有缺种子的,又大力支助,有边界纠纷者,合理解决,任职二十余年,民众勤课农桑,年年丰收,战乱后的南乡,逞现出一遍兴旺景象,侯廷扬的训政名声,传遍州里,成为四乡里正治乡的模范,后因长子侯肇勋职任区长,方才御职回家休息,由次子侯肇衡继任他的事务,继续为乡民服务。

三、教育子弟闻达一方

侯廷扬生于书香门弟,素知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教育子侄更是重中之重,子侯肇勋,侄侯肇文、侯肇黻和弟侯廷佩等俱进入贵阳南明中学读书,侯肇勋此时还是贵州八大公子之一。并和族中名士侯仲章一起把发展近二百年的侯氏私熟“上谷堂”改办为“育英小学”,招收地方子弟入学读书,后弟侯廷模当育英小学校长,响应民国政府的号召,又改为“乡村小学”,聘请族中文化人侯肇文、侯孟章等入校教学。到了一九三六年,在子侯肇勋等的大力倡导下,大力兴办家乡教育,同弟侯廷模,子侯肇勋、侯肇衡,族贤侯肇黻、侯燕宾等地方开明人士一起创办“农文小学”,并入“乡村小学”,克期建了一正两厢,通周走廊,两层的房子,扩大了办学规模,倡导更多的农民子弟进入学校读书。侯廷扬高兴之余为学校题了校联,激励学子们专心学习和上进。侯廷扬题的校联为:

世界正翻新,新礼新乐新教化;

学堂初建设,设庠设校设矩规。

一时附近农民子弟都来入学,学生近二百人,成为左右乡镇的办学先河,闻名一时。

四、红军长征开明士绅

民国二十四年腊月(公元年),冰雪满地,冰冻寒冷。一天中午,三位穿青布长衫、戴博士草帽、肩挂青布袋的人,到抬轿坡侯廷扬门前问是否买药,且打开布袋介绍药品。侯廷扬和子侯肇勋等见三人外衣已湿,冷得发抖,便请进屋内就座取暖,分咐家人煮甜酒粑给三人吃,身暖肚饱后才和他们闲聊。侯廷扬叹时局动荡,百姓穷困,生意难作。三位买药的只谈冬闲外出卖药,赚点钱,开春后回家做庄稼,避谈时政。谈罢,打开布袋,摆出药品请选。侯廷扬叫子侯肇勋选了一些常用药品和部份珍贵药物,算钱付款后,见天色阴沉,时间已晚,便留卖药者晚餐住宿一夜。

次日一早,卖药者道谢出门,侯廷扬及子侯肇勋送走三人后,见大夫第六合门上有红画的符号“B”,歪歪斜斜,似字非字,搞不清楚,也就未管。约过十日左右,红军突然渡过鸭池河,占据县城和广大农村,发动“干人”(穷苦人民)打土豪劣绅,抄其财物,分给群众,内庄、白坭、木渣黑、沙窝等地大户均受打击。红军到白坭田侯廷扬门前,见门上写的东西,便不惊动,加强保护。红军离开黔西后,人们分析三个卖药者是红军先期到达的侦察员,称赞侯廷扬及其一家素行善事获得好报,此事在乡人中已传为佳话。

五、文友相会联吟传闻

侯廷扬一生喜爱诗词,写作诗词不少。一九四零年丁扬斌回故里定居。诗友一别多年,史秋坪到侯廷扬(侯赓言)家作客,便相伴访拜别后多年的丁扬斌。诗友多年不见又是姻亲,便留饮,自然以诗会友,以诗言志,丁扬斌有《与史君秋坪、侯君赓言小园夜宴联吟》席间其夫人张孝宜奔忙于酒肴之间,故三位先生有:

(一)

胭脂月下共飞觞,把酒三人兴倍长。

暂学青莲开夜宴,狂歌醉舞满庭芳。

(二)

蜗鼓频敲向晚中,游园桃李笑春风。

花明柳暗村相接,水软山柔气自雄。

渐觉夜深衣惹露,乍看天上月如弓。

此时此地欢歌极,把酒三人意共融。

稍后丁扬斌五十五寿辰,学生们进城买祝寿礼,正逢史秋坪在卖字画的店主方其相处,史秋坪因以赠诗:

风闻近况不寻常,桃李春风满室香。

廿载车尘增阅历,二区桃李伴门墙。

蒲觞满饮身多健,大道得传字亦香。

坐拥皋壁无限好,桑榆晚景乐洋洋。

侯赓言、史秋坪常有“论时局”“伤时”之类的诗。丁扬斌也有和诗:步侯君韵酬侯君:

(一)

大错何堪记以前,苦将片石补娲天。

那知当作砧中肉,孰料还邀世外仙。

亡省无俱误国罪,丧师都是济时贤。

潮流如此真该死,得罢兵归属偶然。

(二)

战伐声中辟一堂,那容高枕傲羲皇。

国中疯狗毛俱竖,海上毒龙爪尽张。

北地皇居春草绿,南朝宫殿野花香。

而予尚作卜居梦,只恐旁人笑白忙。

六、年登耄耋享誉乡邦

侯廷扬一生素行善事,教育子侄,年过古稀时,自拟一幅自挽联教育后人:

汝等在将来,承吾志俭朴持家,继承先人懿范;

我今生去矣,愿尔曹勤耕苦读,方为孝子贤孙。

时人传曰,人生“三子”难求,但侯廷扬却都得到,即年少有好老子侯敦本,黔西州团总,诰封奉政大夫;中年有好妻子杨氏孺人,贤淑有德;晚年有好儿子侯伯猷(字肇勋),民国时曾任县之一区、二区区长,任职有政声,次子仲权(字肇衡)任本县白碧乡乡长。民国三十二年五月初七日病卒,享年七十二岁,葬于内庄坡,乙山辛向。时县之文人史秋萍、丁扬斌前往悼唁。

恭挽前清文林郎侯公讳廷扬(赓言)

瑕想侯公,秉性温良。曾游泮水,远近名扬。

后任公务,维持地方。为士林范,增家族光。

年登耄耋,福寿无疆。寿逾古稀,鹤返仙乡。

神依木主,驾归天堂。子孙奉祀,俎豆馨香。

姻侍弟史秋萍敬挽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五月吉日谷旦

悼侯公廷扬联丁扬斌敬挽

昔年求学全力助;今朝归仙泪雨愁。

通过编辑水西侯氏族谱,学习研究了《中国历代官制》、《历代科举述录》、《修谱宝典》等,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对于谱录文化有了充分的认识,作为一部家族的发展史,记录了家族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于家族的发展起到了一个传承教化作用,为后一代树立了家规家训家约的范本,使家族后人有学习的模范,对于激发后人努力工作,奋发有为,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大定府志》、《黔西州志》、《黔西县志》、《黔西名人传》、《黔西史海拾贝》、《水西侯氏族谱》等等。

《水西侯氏族谱》主编侯尚培

公元二零二零年四月十五日

庚子年三月清明后撰写

编辑:世侯总会办公室

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changpua.com/scply/10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