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者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物质财富的“人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采药人”。没有生产者,一切生产也就无从谈起。采药人是从事药材生产的第一人,他们的年龄结构和生活状态,也就是生产能力的问题,生产能力的问题直接影响生产量的增减,从而在根本上影响未来价格的走向。这是我将长期重点研究的对象。这种研究是带有普遍性的,因为几乎所有的野生药材的采集都将面临着一个严肃的问题——采药后继者。

石菖蒲采挖者的年龄结构都在40-60岁之间,以50岁左右的采药人为主力军,也就是大多数是六零后,以50-55岁之间的健壮劳动力最多。因为采挖石菖蒲多在山溪之间穿梭,不但需要大力气采挖还要有足够的体力往返湿滑的山溪。我们在江西修水县就见到一位健壮的劳动力,在山溪中采挖石菖蒲时不慎滑到摔断了手臂,试想如果是老人这一摔会面临怎样的风险。女性采挖石菖蒲的也见到不少,有些地方离家比较近的她们会结伴行动。一旦采挖地离家太远,都是随丈夫两人一同前去,男的负责采挖,女的负责清理。年轻人几乎没有见到,即使40岁左右的都很少见,年轻人是不屑于此的。年迈的老人想干,但苦于体力不支,只能在家附近寻找别人挖过的残羹剩饭。这便是当前石菖蒲采挖人群的现状。

无论采药的效益多好,这些愿意去采药的永远是那些家境不好的人。无论是价格高低,都会有人采挖,终究还是为了生活。但是,价格是影响采药人采挖积极性的关键,即使再贫困的人家,他们同样也会计算当天的实际回报效益。如果每天采挖石菖蒲的收入达不到要求,他们就会减少出工率,甚至停工选择别的挣钱门道。

采挖石菖蒲不过是季节性的,更是不可持续的,“一遍清”的采挖方式我们见到太多太多。

山里人很现实,他们要的是收益,一旦发现有挣钱的机会,便都会一哄而上。尤其对于石菖蒲这种野生资源,谁挖到就是谁的,在利益面前哪能经得起人们的轮番采挖,这在贫困山区尤为明显。即使当时挣到一些钱财,依然远远不能和外出打工的收益相比。那种采药的辛苦度、孤独感、收入不稳定性以及风险都比较大,怎么能和在工厂里打工那样的群居生活相比呢?但凡家庭收入可观的,谁都不会从事采药这个职业。

中国千年“采药人”这个职业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随着城市化和老龄化的进程,农村走出大山进入城镇的人口越来越多,尤其是贫困山区,贫瘠的资源无法让更多人留住,各个产区都有鼓励山民走出大山的优惠政策。年轻一代绝大多数已经走出农村和山区,不仅不会再回来,而且还会把整个家庭带离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我们在山区到处都能见到空空的房舍和抛荒的山田以及空空的村落,城市化的进程仍在高速进行,每天消失几百个村庄是多么的惊人,而留守山区的又多是老人、妇女以及孩子。再过几年,采药人“退休了”,挖药人“下岗了”,谁来填补这一职业?国家在进步,贫困县在消失,富裕起来的人们还会为了生活在选择进山采药吗?

包括石菖蒲在内的野生品种,生产能力在不久将出现严重下降的情况,虽然当前尚未得到各方的重视,但在没人采和采不动之后,必然会影响很多药材的正常供应,也必然会对未来价格的变化产生影响。

(原创信息,版权以法保护)

汝岩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白瘕风能治好吗
小儿白癜风怎么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erfeng.com/scpgx/2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