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星星盼月亮~

终于把端午节给盼来啦~

终于可以拥有三天的小长假

那么重点来了!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

大家都了解吗?

端午节菖蒲

说到端午习俗,除了吃粽子,还少不了挂艾草、插菖蒲、佩戴香囊。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一到端午,家家户户在门口挂艾草、插菖蒲是有其原因的。因为菖蒲的枝叶一年四季常青,其花、茎香味浓郁,全株具特异的香气,有杀虫灭菌的功用,也具有开窍、祛痰、散风的功效。而且叶片如剑,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被人们视为“五瑞之首”,认为插在门口可以避邪驱疫。

一盆菖蒲的“林泉之志”

菖蒲耐苦寒,最适合生长在清水石畔、沼泽湿地或湖泊浮岛上,因此遍布荆楚各地。

从鄂东黄梅,到鄂西山区;从鄂南蒲圻,至鄂北汉江两岸;到处都有菖蒲的身影。湖北境内的京山市和咸宁市崇阳县、宜昌市五峰县地都有着以菖蒲命名的村落。而原名蒲圻的赤壁市,就是长满菖蒲的丘陵。屈原秭归颂蒲,苏轼黄冈植蒲。菖蒲造景制香,历史悠久,材料取之不竭。

菖蒲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自古以来,就是人们书房案头的清供雅玩。香药同源,以菖蒲入香由来已久。菖蒲作为香料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辞》,荪(石菖蒲)与兰草、零陵草等一并作为香料,在屈原的诗歌中反复吟诵。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也在其诗歌《秭归祭屈原》中写道:“蒲剑抖擞,犹似你的气节;角黍峥嵘,岂非你的傲骨”。该诗托物言志,以诗祭屈原,以蒲喻气节。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很多,家家户户悬挂的菖蒲艾蒿,是后人对屈原的纪念,也是对菖蒲崇高人格精神的认同。

后人有关香道的专业著作中,无论是宋代的《陈氏香谱》,还是明代的《香乘》,都一一论证了香草“荪”即石菖蒲,同时,《香乘》一书中还有专门的菖蒲香方:“窗前醒读香”。

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记载了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在其第七卷草部中,李时珍搜集整理了历代医书对菖蒲的记载,包括宋代苏轼《石菖蒲赞并叙》中的经典词句,全面介绍了菖蒲的品种、药性、香味以及药方的记录。菖蒲全株辛香,根茎叶全部可以用于制作香品。

清香袅袅飘幽馆

立夏过后,天地明净,万物舒展。此时,武汉草沐堂内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只见金钱蒲、黄金姬、花石菖等菖蒲品种点缀着石头、破瓦,安详淡泊,别有一番孤寒的意境。

草沐堂堂主朱长虹平时喜好种花养草,尤以菖蒲为最爱,人称“朱菖蒲”。她不仅精心种植了千余盆菖蒲景观,还展示了菖蒲制作的香囊、香牌、线香、盘香等香品,以及湖北当代名家的菖蒲主题书画。坐下来闻着菖蒲香,品着香茗,顿觉时间慢了下来,心情也随之变得闲适。

朱长虹的主业是书画经纪人,平时因为工作关系,她经常与一些著名的艺术家交往沟通,身边好友也多为古玩字画藏家和考古专业人士。她开始种植菖蒲后,四处拜师学艺,从盆景构图、造型到器皿搭配,都得不少高手的点拨。这些年来,她还潜心搜集整理了大量从未被前人发掘的与菖蒲文化有关的资料,多次举办公益文化沙龙讲座,不遗余力推广菖蒲文化。

“多忘昏昏久废书,闲来石上采菖蒲。”据朱长虹介绍,菖蒲香气清雅悠远,使人沉静。但菖蒲盆景需要摆放在半阴通风处培植,平时需要给它及时浇水,保持土壤的湿润度,而且需要控制好温度,防止温度过高导致叶片发黄。

朱长虹的菖蒲盆景作品素雅拙朴、别具风格,曾在武汉、上海、广州等地展览,颇受藏家追捧。“我记得一位前辈对我说过,任何行业,三年入门,五年得法,十年磨一剑。种菖蒲、制香,乃至写字画画,都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才能有所作为。”谈到成功的心法,她归结为专注。

朱长虹传承的菖蒲手工制香技法,从石菖蒲根茎晒干,进行粉粹、筛选,然后合粉、揉粉、醒香,再做成香牌或者线香、盘香,放置阴凉处通风阴干,到最后窖藏使用,整个制香流程需要十来道工序。整个制香流程均效仿古法,全部使用全天然材料,制作起来非常费功夫。每一个工序都蕴含着楚文化自由浪漫、兼收多元的人文精神,也延续着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匠人精神。

光阴荏苒,朝暮匆匆。

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但愿更多人能够回归本真,在菖蒲香中拂去一身疲惫,重拾闲趣时光。

端午安康

好了,关于菖蒲的那些事儿

暂时“剧透”到这里了!

欢迎扫码购买屈原故里的

秭归脐橙粽!

文=惠雯图=草沐堂、归云文旅编辑=李黎、杨思颖审稿=李黎终审=晏艮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changpua.com/scpgj/8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