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的三大症状表现:

第一是震颤,特别是在静止的时候发生震颤;

第二是肌肉僵硬、关节强直、运动不和谐;

第三是平衡运动步态失调,具体表现为冻结样步态、醉酒样步态(起步难,起步后往前冲,止步难)。另外,还表现为“面具脸”(因面部肌肉僵硬而面无表情)、嗅觉减退等。

该病的西医病因至今未明,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其病理改变为大脑的黑质、苍白球变性,脑内多巴胺显著减少。因此治疗上要补充多巴胺。这类药物服用初期效果很好,后期效果不尽如人意,起始剂量要小,因为药物副作用有头晕、嗜睡。本病诱发因素有感染、中毒、外伤、脑血管意外等。

帕金森病之名在古代中医文献中最早记载的是“颤振”,《证治准绳》云:“颤者摇也,振者动也。”《内经》中称为“瘈疭”,是抽筋的意思。《张氏医通》中对上述病证进行了鉴别:颤振与瘈疭相类,但瘈疭是手足牵引,或伸或屈;而颤振战栗,动而不屈伸是也。王肯堂在《证治准绳》说“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

本病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是指肝肾督脉虚;标实指风痰瘀。

本的方面,先看肝”,风气通于肝,“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其中,“掉”是震摇的意思,“眩”即眩晕,与肝风内动有关。再看“肾”,本病属于老年病,肾主藏精,肾精不足,不能濡养经脉。肝主血、肾藏精,也是精与血的关系,肾精不足为本,肝风内动为标。督脉在背部与脊柱平行,督一身之阳气。督脉上行至颈项,入脑,因此督脉空虚,则髓海失养;因督脉在背部,故也可见背部僵直。从脏腑经络来讲肝、肾、督脉与帕金森病关系密切。任继学老先生说该病是以肾为本,以肝为标,以脾为根。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导致痰浊内生,阻滞经络可成本病。

标的方面,风可分为虚证与实证。实证为风阳摇动,老年人是肾不足,肝有余,肾不足表现为腰酸背痛,肝阳有余表现为头晕、摇动。虚证为血虚生风,肝血不足,有的病人伴有皮肤瘙痒,经脉拘挛。痰,因痰阻络脉,气血不运引起,往往患者是痰湿之体,或肥胖或有代谢综合征。瘀,中医说久病入络,久病入血,久病多瘀、老人多瘀,表现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肢体的麻木疼痛、舌下静脉怒张、舌边尖瘀点。

中医在帕金森病治疗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舒筋解毒方:熟地黄、鸡血藤、全蝎、白芍、丹参。其中熟地黄、鸡血藤、丹参养血活血;全蝎搜风通络;白芍解痉。实验研究证明,该方能抑制造模大鼠的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凋亡。

②补髓健脑方:首乌、黄精、天麻、葛根、延胡索、当归。其中首乌补肝肾之阴;黄精养脾肾之阴;天麻平肝祛风;当归养血;葛根解痉,所含葛根酮有活血通络作用,《伤寒论》中亦有葛根汤用于治疗太阳病“项背强”。实验证明,补髓健脑方对模型小鼠脑内神经递质代谢可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修复小鼠黑质神经元损伤。

③黄连解毒汤:黄芩、黄连、黄柏、栀子。该方在温病、热病中运用较多。我经常用该方治疗癫狂,并联合大承气汤,这类病人多便秘,阳气亢盛,运用上方可引火热之邪从肠道排出。本方还可用于温病高热、神志昏糊者。实验证明该方对模型小鼠运动功能减退、脑神经组织代谢异常有一定的调节和改善作用。

④养脾阴治颤方:该方主治脾阴不足之证,药用石斛、山药、白芍、肉苁蓉、紫河车。方中山药养脾阴最好,还兼补脾气。

目前,该病的临床治疗并不理想,主要以改善症状、延缓疾病进展为主。我在临床中发现,该病的预后与患者性格有关系,A型性格的患者,焦虑急躁,肝火比较旺,疾病进展快。B型性格的人,性子较慢,进展较缓。这类患者因肌肉僵直、活动量少,以及药物副作用的影响,导致肠蠕动减慢,因此多有便秘。中药对改善该病的症状和延缓疾病发展有作用。

杨丽医生在多年的治疗过程中总结认为:帕金森的治疗首先是补肝肾之阴、养血活血祛风。祛风可使用羚羊角粉、大定风珠等。虚风需用龟鳖甲、羚羊角粉等,同时,还需使用潜阳的药物如牡蛎、珍珠母、玳瑁等。

第二是化痰。化痰主要是两个方:一个是二陈汤;另一个是导痰汤,包括半夏、胆南星、竹茹、贝母、黄芩、羚羊角、桑叶、钩藤、菊花、石菖蒲、远志、生地黄等。临床中,我们要分清患者是阴虚还是阳虚,如是阴虚,我们运用竹茹、贝母、石菖蒲之类;如是痰湿内生用半夏、陈皮、胆南星。如患者舌体胖、舌苔腻,重用半夏、陈皮、胆南星;如舌质偏红,则用竹茹、贝母、石菖蒲清热化痰。

第三是消瘀。化瘀的药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较为平和的养血和血之品,如当归、丹参、鸡血藤等;第二类是活血化瘀之品,如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王不留行、泽兰等;第三类是破血逐瘀之品,如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穿山甲等。临床中对于体虚者不选用第一、二类。用药需仔细分辨、详询病史,如有凝血功能下降则破血药物慎用,药物剂量也应谨慎。

北京慈一堂中医门诊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changpua.com/scpgj/8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