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与园林景观南方科技大学二期校
南方科技大学是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也是深圳市创办的一所创新型大学,校园总体规划明确指出“南科大需要与其建校精神及价值地位相匹配的空间环境设计,需要代表深圳最先进水平的人文环境建设标准”,因此建设海绵校园成为本项目重要的设计策略。项目通过布局弹性可持续的雨水花园、湖泊、湿地、溪流等水系,创造丰富的水生态环境,为校园景观带来生机,充分展现可持续发展、水清木华的校园景观。 项目概况南方科技大学二期景观设计,是由深圳文科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深圳市朗程师地域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共同设计完成的。 南科大旨在打造华南最好的、开放、创新和国际化大学,校园总体规划明确指出“南科大需要与其建校精神及价值地位相匹配的空间环境设计,需要代表深圳最先进水平的人文环境建设标准”。 设计策略A.人文校园:展现独树一帜的现代人文校园环境。根植对“岭南文化”的理解,构建顺应气候、生活交流方式且丰富多样的场地结构;创造不同尺度、合理布置的室外公共空间,为校园生活提供丰富多彩环境的同时,为科研、启发、交流等校园学科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B.联通绿脉:打造校园生态绿色基底,连接和加强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基于乡土的植物群落选择,构建百年校园的绿色基础;突出特色,强调人文,形成植物大景观;尊重自然,创造生物多样性;规模化种植形式和自然环境形成对比,同时为不同活动的开展提供弹性空间。 C.海绵校园:建立弹性可持续的雨水花园、湖泊、湿地、溪流体系,形成综合考虑“渗、滞、蓄、净、用、排”的水系统;用园林景观的智慧,创造丰富的水生态,为校园景观带来生机;围绕水系景观创造多样化活动。 D.科技校园:节能科技、材料的优先使用既体现了理工科技大学的学科技术特点,又环保节能,增强可持续性;数字多媒体设施和景观设施的结合,强调景观和使用者的互动;智能化景观维护和管理。 E.人性化校园:协调、完善的校园立体交通体系和丰富活动内容的慢行系统,实现安全、通达、多样化、弹性化的校区交通功能;全天候户外学习场所的设计以及对小气候的改善,增加使用者的舒适性;便利的服务设施和明晰的标识系统。 设计愿景与理念山水间人文荟萃,古榕下参天未来。 A.利用九山一水、山环水抱的自然地形地貌,形成建筑组团和功能斑块镶嵌的空间格局。 B.尊重自然的理念和以自然山水为基底的校区建设,形成与自然“握手”的连续性生态景观结构,促进校园形成融于自然、享受自然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C.丘陵缓坡、浅流谷地、果园林地的地形和植被特点,丰富了校园近、中、远景的层次,同时也为校园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想象空间。 D.基地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蕴是南科大的重要人文资源。深藏地下的商周遗址印证了文化的久远,细心保留的福光村碉楼是岭南村民的生活方式和建筑风格的宝贵记忆,尤其是村口保留的那棵古榕树,年来呵护着村民的生活活动,目睹着土地的变迁,未来还将继续守望着南科大面向国际发展,见证南科大师生和来访者的熙攘欢笑。 海绵城市设计A.雨水管理和利用 山地校区必然会受到自然环境尤其是水文土壤环境的影响。大面积的山体汇水会对校园公共环境和建筑产生不利影响,原有的沟壑谷地由于校园建筑的建设已经改变原有的行水面积和通道,因此要科学地梳理排水系统和路径,合理控制高程,保证校区的公共安全。 B.雨水管理设施的可视化 雨水设施的可视化可以使雨水管理过程成为科普教育素材和雨水管理的示范,避免巨大的地下储水设施的建设和水质维护问题。 a.将部分地下雨水蓄水池改为季节性湖面 二线关路以北的大面积山体目前缺少排洪通道,雨水经常漫溢进入南部校园,在总体规划中,这个区域设置了三个地下蓄水池。本案景观设计除了在此区域西侧增加一处雨水滞留池外,还利用现状相对低洼平缓的区域,将东侧原规划的两个地下蓄水池(立方米和立方米)改为季节性湖面(雨水滞留塘)。 由于二线关路以南的校园区域户外空间有限,活动场地需求量大,因此不再扩大原规划的水系区域,延续原规划中地下蓄水池的设想。 b.将原场地内的排水沟渠改为溪流景观 延续总体规划中将场地内排水沟渠整合进整体水系的规划设想,并通过景观手法将整个溪流环根据不同段落两侧的用地情况,做出或自然或人工感的段落。因现状雨水设施有多处排水瓶颈,暗涵及溢流堰断面尺寸过小,水系沿程多处出现溢流,因此可利用低洼地适当扩大水面形成湿地或池塘。 C.雨水管理设施的景观化 a.根据所处区域(自然空间或建筑空间)和所在空间尺度的不同,对地面雨水管理设施进行灵活处理。 b.将建筑空间内的雨水收集设施与场地形态和活动功能结合好,采取精致、现代和人工感强的形式。 c.将自然的区域驳岸处理多样化,平缓区域以草坡入水为主,坡度明显的区域以卵石溪流或草石相间的混合岸线为主。 d.水系有不同标高,标高变化大的区段,在跌水处附近合理增加消能设施,减小雨水对驳岸的冲刷和破坏。 e.增加水生植物群落,丰富岸线景观,为鸟类、昆虫和爬行类动物增加栖息地,促进完善整体水景观生态系统,改善水质。 f.由于基地位于区域水系的上游,且周边没有污染源,水质的影响主要来自泥沙,因此,可通过在道路边、山体、挡墙边侧设置生态滤水带,在特定区域设置沉沙井,来沉降进入水系的泥沙。 g.鼓励在建筑屋顶设置屋顶花园。 D.雨旱两相宜的水景观 a.水位变化对水景观的效果影响较大,未来的后续设计需精确计算景观水系各水体的水位变化。 b.北部区域的自然区域较大,结合规划的郊野公园、植物园的特质定位,水系也可以做得相对朴野。此区域对于水位变化在1.2m以内可以接受,可通过消长带植被的设计减小水位变化对视觉的影响。 c.南部区域以建筑场地空间为主,且对景观要求较高,水位变化不宜过大。 d.景观湖面需要维持常年有水状态,水位变化控制在mm以内。 e.可将溪流设计为季节性溪流,增加卵石和适应旱湿环境的水生植物。 f.根据水位变化和旱湿环境设计水生植物群落。季节性溪流植物可用选择耐旱、耐湿、根系发达、可蓄水的多年生植物,如灯芯草、金线石菖蒲、黄菖蒲、千屈菜等。常年水位较为稳定的湖面,可种植风车草、再力花、水生美人蕉、水生鸢尾、香蒲、梭鱼草、睡莲等。 滨河景观塑造大沙河是校园南部的天然屏障和绝佳的自然式自行车道,但目前的驳岸形式较为单一、平直,致使活动空间都远高于河床,在枯水期几乎看不到水面。沿河的植被缺少层次和丰富度,游览路径和活动场地尚未形成。此区域的设计策略 A.改造河道岸线 设计希望在不影响河道行洪的前提下,以最小的土方变动来改造现有岸线,在现状石笼岸线以上分两个级别拉出缓坡地形,创造出更为自然的河道空间,也形成一些缓坡草地,便于人们活动。 B.丰富植被层次以及水生植物种类 梳理现有大乔木,适当增加遮荫大乔木,形成疏朗的植被空间基调,在围合的植被里增加复层的灌木和地被,增加植被的色彩变化和形态变化,丰富水边的水生植物形态,使挺水、浮水等多种水生植物构成湿地群落。 C.梳理步道系统 通过改造岸线使车行路、自行车道、人行步道及亲水栈道分处不同的标高层,满足不同程度的亲水、远眺需求,这些步道系统远期可以考虑和大沙河整体的绿道系统相联系。 D.作为活动空间的树林草坪 滨河不设置过多的人工化场地空间,通过植被空间的梳理形成大小不等的草坪空间,满足人们进行休息交流、体育运动等需求。 本文选自《海绵城市与园林景观》书籍,略有删节,欢迎转发分享。文章版权所有,若需转载,请来电联系。欢迎点击皮肤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治疗最好白癜风十佳医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erfeng.com/scpgj/388.html
- 上一篇文章: 怎样的精液异常会致不育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